[發明專利]車輛前部結構有效
| 申請號: | 201810637710.3 | 申請日: | 2018-06-20 |
| 公開(公告)號: | CN109318994B | 公開(公告)日: | 2021-03-19 |
| 發明(設計)人: | 上畑賢美 | 申請(專利權)人: | 豐田自動車株式會社 |
| 主分類號: | B62D21/15 | 分類號: | B62D21/15;B62D21/11 |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達知識產權代理有限責任公司 11219 | 代理人: | 蘇卉;高培培 |
| 地址: | 日本愛知*** | 國省代碼: | 暫無信息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車輛 前部 結構 | ||
本發明提供一種車輛前部結構,具備:前縱梁,配置在車輛前部的左右兩側部并沿著車輛前后方向延伸;懸架支撐罩,以從上述前縱梁向車輛上側突出的方式配置;前側結合部,設于上述懸架支撐罩,將上述懸架支撐罩與上述前縱梁結合,并且在正面碰撞時能夠解除上述懸架支撐罩與上述前縱梁之間的結合;及后側結合部,在上述懸架支撐罩上與上述前側結合部相比設于車輛后側,將上述懸架支撐罩與上述前縱梁結合。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車輛前部結構。
背景技術
在日本特開2015-85801號公報記載的車身結構中,在圍板上梁與前縱梁之間架設有懸架支撐罩。在懸架支撐罩上以構成前縱梁的閉合截面的一部分的方式一體地形成有縱梁構成部,從而有效地進行載荷的傳遞。
通常,即使前縱梁由于正面碰撞而沿著車輛前后方向發生壓潰變形,懸架支撐罩的向前縱梁安裝的安裝部分也不會壓潰而被保留。因此,在正面碰撞的情況下,為了以預定量變形來吸收碰撞能量,需要在比懸架支撐罩的安裝部分靠前側的部分確保前縱梁的變形量。因此,需要將前縱梁的比懸架支撐罩的安裝部分靠前側的部分延長,外觀設計的自由度下降。
發明內容
本發明考慮到上述情況,目的在于得到一種能夠抑制前縱梁的全長并確保外觀設計的自由度的車輛前部結構。
本發明的第一形態的車輛前部結構具備:前縱梁,配置在車輛前部的左右兩側部并沿著車輛前后方向延伸;懸架支撐罩,以從上述前縱梁向車輛上側突出的方式配置;前側結合部,設于上述懸架支撐罩,將上述懸架支撐罩與上述前縱梁結合,并且在正面碰撞時能夠解除上述懸架支撐罩與上述前縱梁之間的結合;及后側結合部,在上述懸架支撐罩上與上述前側結合部相比設于車輛后側,將上述懸架支撐罩與上述前縱梁結合。
在本發明的第一形態的車輛前部結構中,懸架支撐罩與前縱梁通過前側結合部及后側結合部結合。前側結合部將懸架支撐罩與前縱梁結合,但是在正面碰撞時解除懸架支撐罩與前縱梁之間的結合。后側結合部在比前側結合部靠車輛后側的位置將懸架支撐罩與前縱梁結合。
在上述結構的車輛前部結構中,當由于正面碰撞而從車輛前方輸入沖擊時,前縱梁從前側沿著車輛前后方向變形并吸收載荷。此外,通過從前縱梁傳遞的載荷,前側結合部對懸架支撐罩與前縱梁的結合被解除,前縱梁的與前側結合部結合的部分也變形而吸收載荷。
這樣,前縱梁的與前側結合部結合的結合部分也能夠變形,因此能夠確保正面碰撞時的前縱梁的變形量而吸收載荷。因此,不需要為了確保變形量而將前縱梁向前方延長。能夠抑制前縱梁的全長并確保外觀設計的自由度。
本發明的第二形態的車輛前部結構為,上述前側結合部處的上述懸架支撐罩與上述前縱梁之間的結合力比上述后側結合部處的上述懸架支撐罩與上述前縱梁之間的結合力弱。
在本發明的第二形態的車輛前部結構中,關于懸架支撐罩與前縱梁之間的結合力,使前側結合部比后側結合部弱,因此能夠確保懸架支撐罩與前縱梁之間的結合力,并且關于前側結合部,在正面碰撞時能夠容易地解除結合。
本發明的第三形態的車輛前部結構為,上述前側結合部及上述后側結合部分別從上述懸架支撐罩的下端向車輛下側突出,在上述前側結合部與上述后側結合部之間形成有凹部。
在本發明的第三形態的車輛前部結構中,在從懸架支撐罩的下端向車輛下側分別突出的前側結合部與后側結合部之間形成有凹部。因此,在正面碰撞時從車輛前方輸入了載荷之際,能夠使懸架支撐罩沿著車輛前后方向容易壓潰。
本發明的第四形態的車輛前部結構為,具有通過安裝部而安裝于上述前縱梁的懸架梁,上述安裝部配置于與上述后側結合部在車輛前后方向上重疊的位置。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豐田自動車株式會社,未經豐田自動車株式會社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10637710.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汽車部件的安裝結構及汽車
- 下一篇:車體側部結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