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就地智能型饋線自動化全延時級差配合方法及應用在審
| 申請號: | 201810630171.0 | 申請日: | 2018-06-19 |
| 公開(公告)號: | CN108767825A | 公開(公告)日: | 2018-11-06 |
| 發明(設計)人: | 郭琳云;趙明江;揣超智;鄭宇翔;李為韜;焦玉濤;衛春喜 | 申請(專利權)人: | 西安興匯電力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2H7/28 | 分類號: | H02H7/28;H02H3/06 |
| 代理公司: | 上海精晟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31253 | 代理人: | 馮子玲 |
| 地址: | 710000 陜西省西安*** | 國省代碼: | 陜西;6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饋線自動化 級差配合 延時 繼電保護 自恢復 隔離 線路發生故障 變電站保護 非故障區域 饋線終端 時間延時 瞬時故障 優勢結合 不停電 最大化 裕度 應用 停電 保證 | ||
本發明涉及一種就地智能型饋線自動化全延時級差配合方法及應用,將繼電保護“就地隔離”及饋線自動化“自恢復”的優勢結合起來,在線路發生故障時優先通過繼電保護就地隔離,最大化縮小停電范圍;若變電站保護時間延時裕度大,則與饋線終端形成全延時級差配合以保證保護選擇性,即任意一點故障由本級保護隔離,非故障區域不停電,在發生瞬時故障時依靠饋線自動化功能自恢復。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配線故障檢修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就地智能型饋線自動化全延時級差配合方法及模式應用。
背景技術
饋線自動化是利用自動化裝置或系統,監視配電網的運行狀況,及時發現配電網故障,進行故障定位、隔離和恢復對非故障區域的供電。近年來,針對不同類型的供電區域,智能配電網建設采用差異化原則,饋線自動化實現故障處理可采用集中型和就地型模式。就地型饋線自動化不依賴通信,通過設備自身保護或時序配合完成故障處理。傳統的重合器式饋線自動化分為電壓時間型、電壓電流時間型等模式,以線路負荷開關配合變電站出線斷路器。
重合器式饋線自動化的實現不依賴于主站和通信,動作可靠、處理迅速,能適應較為惡劣的環境。電壓時間型是最為常見的就地重合器式饋線自動化模式,通過開關“無壓分閘、來電延時合閘”的工作特性配合變電站出線開關二次合閘來實現,一次合閘隔離故障區間,二次合閘恢復非故障段供電。根據不同的應用需求,在電壓時間型的基礎上增加了電流輔助判據,形成了電壓電流時間型和自適應綜合型等派生模式。
現階段,我國許多B、C類供電區域推廣試用就地型饋線自動化,但在推廣過程中遇到瓶頸,主要原因為目前的配網一次網架難以承受多次重合的沖擊。
配電網點多面廣、運行環境復雜且故障頻發,在配電線路發生短路故障后如何快速定位、隔離故障,恢復非故障區域供電是饋線自動化要實現的目標。而目前推廣的重合器式饋線自動化存在以下技術問題:
(1)配電線路任意一點發生故障后都將引起變電站出線開關跳閘,即引起一次全線停電,擴大停電面積,降低供電可靠性;
(2)配電線路永久故障時,變電站出線開關須完成二次重合才能恢復供電,即非故障區域會感受到兩次短時停電;
(3)若在近出線端發生故障時,短路電流較大,二次重合對變電站一次設備沖擊較大,降低使用壽命。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得到一種就地智能型饋線自動化全延時級差配合方法,將繼電保護“就地隔離”及饋線自動化“自恢復”的優勢結合起來,在線路發生故障時優先通過繼電保護就地隔離,最大化縮小停電范圍。若變電站保護時間延時裕度大,則與饋線終端形成全延時級差配合以保證保護選擇性,即任意一點故障由本級保護隔離,非故障區域不停電,在發生瞬時故障時依靠饋線自動化功能自恢復。
本發明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
一種就地智能型饋線自動化全延時級差配合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1)當故障電流定值及時間延時定值滿足保護定值條件時,由故障點上游唯一饋線終端就地隔離;
1-2)滿足有壓重合條件后,在X時間后重合動作;
1-3)若為瞬時故障則恢復供電等待下一次故障,若為永久故障則再次分閘并閉鎖于分閘狀態下;
1-4)故障就地處理完成后將處理結果通過無線通信上傳主站,進一步研判故障區段并發送告警信息。
進一步地,在使用時具體包含如下步驟:
2-1)在線路任意一點發生故障時,由于上游饋線終端保護動作時間最小,將優先隔離故障區段;
2-2)饋線終端保護分閘后先進入X時間,若有壓重合條件滿足,X時間后開關一次重合動作;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西安興匯電力科技有限公司,未經西安興匯電力科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10630171.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