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隧道用空氣幕防排煙系統及使用該系統進行隧道防排煙的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810604823.3 | 申請日: | 2018-06-13 |
| 公開(公告)號: | CN110593936B | 公開(公告)日: | 2021-03-30 |
| 發明(設計)人: | 梅秀娟;李明軒;張澤江;劉軍軍;盧國建;胡忠日 | 申請(專利權)人: | 公安部四川消防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E21F1/00 | 分類號: | E21F1/00;E21F1/08;E21F17/18 |
| 代理公司: | 成都眾恒智合專利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51239 | 代理人: | 唐健玲 |
| 地址: | 610000 四*** | 國省代碼: | 四川;5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隧道 空氣幕 防排煙 系統 使用 進行 方法 | ||
本發明公開了隧道用空氣幕防排煙系統及使用該系統進行隧道防排煙的方法,所述隧道為雙向車道的隧道,車道之間設有夾層,包括PC機、控制器、進風通道、出風通道、監控單元、報警單元和若干風幕單元;所述進風通道和出風通道并排設置在隧道夾層下方,且二者的兩端分別與外界連通;所述監控單元包括若干圖像型火災探測器;所述報警單元包括設置在隧道內的若干與控制器相連的防火報警器;將隧道劃分為等距的若干段,每段隧道內均設有一個風幕單元,風幕單元包括微處理器、進風室、排風室、出風組件和排氣組件。該系統可隨時檢測隧道內的狀況,在發生火災等會產生大量煙霧的情況下及時報警并且進行風幕除煙,盡可能避免人員傷亡和財物損失。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隧道用空氣幕防排煙系統及使用該系統進行隧道防排煙的方法。
背景技術
隧道是指在既有的建筑或土石結構中挖出來的通道,是埋置于地層內的工程建筑物,是人類利用地下空間的一種形式。然而,由于隧道僅兩頭與外界相連,因此一旦發生隧道火災,不僅會損壞財物,還會導致人員疏散和滅火撲救困難,甚至造成人員傷亡。因此,如何快速準確的檢測火災,并及時的對其進行處理,是迅速控制火情和對人員實施救援及降低損失的關鍵。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提供一種隧道用空氣幕防排煙系統,該系統可隨時檢測隧道內的狀況,在發生火災等會產生大量煙霧的情況下及時報警并且進行風幕除煙,盡可能避免人員傷亡和財物損失。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隧道用空氣幕防排煙系統,所述隧道為雙向車道的隧道,車道之間設有夾層,包括PC機、控制器、進風通道、出風通道、監控單元、報警單元和若干風幕單元;所述進風通道和出風通道并排設置在隧道夾層下方,且二者的兩端分別與外界連通,用于給風幕單元供排風;所述監控單元包括均勻設置在隧道上方的若干圖像型火災探測器,所有圖像型火災探測器均通過光纖傳輸模塊與控制器相連、以將探測數據通過光纖傳輸給控制器;所述報警單元包括設置在隧道內的若干與控制器相連的防火報警器;將隧道劃分為等距的若干段,每段隧道內均設有一個風幕單元,風幕單元包括微處理器,設置在隧道夾層內的進風室和排風室,若干均勻設置在隧道上壁并與進風室相連通的用于輸出空氣幕的出風組件,及若干均勻設置在隧道上壁并與排風室連通的用于排氣的排氣組件,所述進風室通過鼓風機與進風通道連通,所述排風室通過排風機與排風通道連通;所述出風組件和排氣組件間隔設置,所述鼓風機、排風機均與微處理器相連,所述微處理器和PC機均與控制器相連。
具體來說,所述出風組件包括設置在隧道內并與微處理器相連的轉動電機,沿隧道寬度方向轉動設置在隧道上方并與進風室連通的風幕管,設置在風幕管下方的出風口,所述轉動電機通過傳動帶與風幕管連通,以帶動風幕管轉動、進而調整出風口出來的空氣幕角度。
優選的,所述出風口設置為百葉窗的結構,以便于使出風形成空氣幕。
優選的,所述出風口上設置若干上端與風幕管連通的出風端頭,且出風端頭呈上小下大的扁平扇葉狀。
更具體的說,出風端頭與風幕管之間通過卷風裝置連通,所述卷風裝置包括筒體,設置在筒體內的橫截面呈螺旋狀的螺旋擋板,所述筒體一端與風幕管相接并使螺旋擋板中部與風幕管連通,所述筒體另一端與出風端頭相接并使出風端頭上端與螺旋擋板最外層切向連通,以使空氣從風幕管進入筒體內螺旋擋板中部后加速隨螺旋擋板螺旋流動,最終通過出風端頭排出帶有螺旋風的空氣幕。
進一步的,所述排氣組件包括設置在隧道上方并與排風室連通的排風管,均勻設置在排風管下方的若干排風口,所述排風口設為百葉窗結構。
進一步的,所述鼓風機、排風機均通過變頻器與微處理器相連。
更進一步的,所述風幕單元還包括均與微處理器相連的至少兩個二氧化碳濃度檢測器和至少兩個一氧化碳濃度檢測器。
優選的,所述光纖傳輸模塊采用單模光纖,并采用收發對應的模塊形成環網,防止光網損壞視頻無法傳輸。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公安部四川消防研究所,未經公安部四川消防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10604823.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