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具有光熱效應的金納米枝晶顆粒的制備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810596907.7 | 申請日: | 2018-06-1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8723386A | 公開(公告)日: | 2018-11-02 |
| 發明(設計)人: | 毛傳斌;帥亞俊;楊明英 | 申請(專利權)人: | 浙江大學 |
| 主分類號: | B22F9/24 | 分類號: | B22F9/24;B22F1/02;B82Y40/00;A61K41/00;A61P35/00 |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專利事務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邱啟旺 |
| 地址: | 310058 浙江***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納米枝晶 金納米顆粒 光熱效應 長鏈胺 四氯金酸 還原劑 制備 金離子還原 無毒副作用 分散性好 藥物緩釋 正常細胞 枝晶結構 腫瘤檢測 組織工程 螯合作用 金屬金 金種子 酶工程 誘導物 再利用 調控 光熱 胺基 鏈狀 支化 螯合 沉積 療法 應用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具有光熱效應的金納米枝晶顆粒的制備方法,本發明以金納米顆粒作為種子,以長鏈胺作為誘導物,通過四氯金酸與胺基之間的螯合作用相互結合,再利用還原劑將與長鏈胺螯合的金離子還原成金屬金,使得金種子周圍逐步沉積鏈狀金,從而形成枝晶結構。此外,可通過調控長鏈胺分子的種類、金納米顆粒濃度、四氯金酸濃度,還原劑等以調控金納米枝晶的支化程度,進而顯著影響光熱療法的效果。本發明形成的金納米枝晶分散性好,對正常細胞無毒副作用,顯著提升金納米顆粒的光熱效應,在藥物緩釋、腫瘤檢測、組織工程、酶工程等領域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生物醫藥材料領域,涉及一種具有光熱效應的金納米枝晶顆粒的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隨著人類壽命的延長和自然環境的不斷惡化,腫瘤對人類的威脅日益突出,已成為目前死亡的重要原因。對惡性腫瘤尤其是中晚期惡性腫瘤,傳統的治療手段主要包括手術,化療和放射治療等。化療是一種使用抗腫瘤的化學藥品對腫瘤患者進行治療的手段,它對原發灶、轉移灶和亞臨床轉移灶均有治療作用,但化療也有其顯著缺點:化療藥物對殺滅腫瘤細胞并無特異性,因此在殺傷腫瘤細胞的同時,殺傷大量的正常細胞,從而引起患者出現惡心、嘔吐等副作用,使化療難以執行
光熱治療是近年來備受關注的新型腫瘤治療方式之一。它是指利用致熱源,將腫瘤區或全身加熱至有效治療溫度,利用正常組織和腫瘤組織對溫度耐受力的差異。光熱治療作為一種物理治療方法,能夠在無創或者微創的情況下,有效縮小腫瘤體積,緩解患者病情。目前,用于光熱治療的生物材料多為納米級(小于100nm)。由于腫瘤組織微血管通透性亢進和不健全的淋巴引流系統導致的高通透高滯留效應,在小于300nm的尺寸范圍內的納米顆粒易通過細胞屏障,優先聚于腫瘤組織中。然而,傳統的1-30nm的納米材料不僅能夠穿透腫瘤組織的血管屏障,而且還能夠穿透體內其它組織的血管屏障,進入正常組織、細胞,對正常機體產生一定毒性。另外,由于1-30nm的納米材料較小,光熱效應影響范圍小,使得癌癥在光熱治療時,光熱穩定性較差,這些不足都限制了其在腫瘤光熱治療中更廣泛的應用。
納米枝晶是具有超支化納米結構特征的的一組納米顆粒。由于枝晶具有極大的表面積以及具有聚集光熱效應,提高了光熱轉換效率和催化效率,因此最近受到了廣泛的關注。盡管樹狀晶體納米顆粒已經可以通過不同方法準備,但是其分支程度仍然不可控,這使得研究人員難以了解不同分支程度對該晶體顆粒性質的影響。如專利公告號為:CN105908220A的中國發明專利公開了一種液相電沉積制備微納米銀枝晶的方法,制備了一種樹枝狀納米銀的枝晶制備方法,然而該枝晶只在橫線主干直徑上為納米級,其枝晶的長度卻遠超5微米,不能用于體內腫瘤的治療,同時該合成枝晶方法的支化程度不可控。
綜上所述,目前還沒有一種工序簡單,枝晶支化程度可控,直徑在30-300nm(體內使用安全范圍),光熱轉換效率高的枝晶納米顆粒的合成方法。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了一種具有光熱效應的金納米枝晶顆粒的制備方法。
本發明的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的:一種具有光熱效應的金納米枝晶顆粒的制備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球形金納米粒籽的制備:將0.5-5mL的50mM的四氯金酸水溶液加入到50mL去離子水中煮沸5分鐘,然后加入1-20mL的30mM的檸檬酸鈉的水溶液、維生素C的水溶液或硼氫化鈉的水溶液進行還原,使混合物反應15分鐘,然后冷卻至室溫,11000rpm離心30min,再分散到50mL的去離子水中,得到球形金納米粒籽;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浙江大學,未經浙江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10596907.7/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