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含磷酸酯鹽的溫拌瀝青用溫拌劑及其應用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810596279.2 | 申請日: | 2018-06-1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8727844A | 公開(公告)日: | 2018-11-02 |
| 發明(設計)人: | 肖富榮;曹春霞;貢月娥;盧峰;許虎君 | 申請(專利權)人: | 江蘇金陽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08L95/00 | 分類號: | C08L95/00;C08L71/02;C08K5/521 |
| 代理公司: | 上海海頌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31258 | 代理人: | 陳麗君 |
| 地址: | 212006 江蘇省鎮江市***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溫拌劑 溫拌瀝青 含磷酸酯 瀝青 應用 脂肪醇醚磷酸酯 恒溫攪拌 基質瀝青 原料組成 質量份 碾壓 攤鋪 加熱 制備 能耗 老化 衰退 制作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含磷酸酯鹽的溫拌瀝青用溫拌劑及其應用方法,溫拌劑由以下質量份數的原料組成:脂肪醇醚磷酸酯鈉1~5份和AEO91~5份;溫拌劑的應用方法,將基質瀝青加熱至130~140℃,加入溫拌劑,升溫至140~160℃,恒溫攪拌均勻,攪拌時間為15~25分鐘,即得溫拌瀝青,制備溫拌劑的原料簡單易得,成本低,制作步驟簡單易行;可以有效降低瀝青的拌和、攤鋪、碾壓溫度,克服了其污染環境、能耗大、瀝青老化衰退等問題,具有顯著的降黏效果。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瀝青改性劑,具體是涉及一種含磷酸酯鹽的溫拌瀝青用溫拌劑及其制備方法。此外本發明還涉及該溫拌劑在道路交通材料領域和建筑防水材料領域的應用方法。
背景技術
傳統的瀝青路面施工方法為熱拌瀝青混合料法,在攪拌、運輸與施工的過程中會排放一些可見或不可見的污染物,引起溫室效應等環境問題,對人身健康造成危害。為了降低能耗和減少廢氣排放量,人們開始研制節能環保的溫拌技術 目前,溫拌技術主要分為以下三種:(1)有機降黏型溫拌技術;(2)發泡瀝青降黏溫拌技術;(3)乳化分散瀝青降黏技術,而溫拌技術中所要用的溫拌劑一般來自國外公司的專利產品,產品價格較高,增加了企業成本。雖然國內溫拌劑研究開發也很多,但溫拌瀝青的粘度大,方法較復雜,性能效果不理想,很大程度制約了國內溫拌瀝青的推廣和應用。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含磷酸酯鹽的溫拌瀝青用溫拌劑及其應用方法,通過該含磷酸酯鹽的溫拌瀝青用溫拌劑,降低了生產成本,同時溫拌瀝青的粘度降低,滿足相關的道路交通材料和建筑防水材料的行業技術要求。
具體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含磷酸酯鹽的溫拌瀝青用溫拌劑,由以下質量份數的原料組成:脂肪醇醚磷酸酯鈉1~5份和AEO 91~5份;
為實現本發明目的,提供了一種含磷酸酯鹽的溫拌瀝青用溫拌劑的應用方法,將基質瀝青加熱至130~140℃,加入溫拌劑,升溫至140~160℃,恒溫攪拌均勻,攪拌時間為15~25分鐘,即得溫拌瀝青。
進一步的,所述溫拌劑用量占所述基質瀝青用量重量百分比的1wt%~3wt%。
進一步的,所述基質瀝青為道路石油瀝青,優選70#重交瀝青。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發明溫拌劑可以有效降低瀝青的拌和、攤鋪、碾壓溫度,克服了其污染環境、能耗大、瀝青老化衰退等問題,具有顯著的降黏效果。
(2)本發明的應用方法簡單易行、便于實施。
附圖說明
圖1為瀝青進行性能測試的各項數據。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的描述,但本發明的實施方式不限于此。
實施例1
一種含磷酸酯鹽的溫拌瀝青用溫拌劑,由以下質量份數的原料組成:脂肪醇醚磷酸酯鈉1份,AEO91份;所述脂肪醇醚磷酸酯鈉采購于海安縣石油化工廠。
一種含磷酸酯鹽的溫拌瀝青用溫拌劑的應用方法:將70#重交瀝青加熱至130℃,加入70#重交瀝青用量3wt%的所述溫拌劑,升溫至140℃,恒溫攪拌15分鐘,即得溫拌瀝青。
實施例2
一種含磷酸酯鹽的溫拌瀝青用溫拌劑,由以下質量份數的原料組成:脂肪醇醚磷酸酯鈉1份,AEO9 2份;所述脂肪醇醚磷酸酯鈉采購于海安縣石油化工廠。
一種含磷酸酯鹽的溫拌瀝青用溫拌劑的應用方法:將70#重交瀝青加熱至135℃,加入70#重交瀝青用量1wt%的所述溫拌劑,升溫至150℃,恒溫攪拌15分鐘,即得溫拌瀝青。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江蘇金陽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經江蘇金陽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10596279.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