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抗病、育性穩定的淡葉色水稻兩系不育系選育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810588995.6 | 申請日: | 2018-06-08 |
| 公開(公告)號: | CN108834874B | 公開(公告)日: | 2021-07-06 |
| 發明(設計)人: | 周鵬;涂詩航;董瑞霞;王洪飛;陳春霞;張水金;游晴如;鄭家團;黃庭旭;鄭菲艷 | 申請(專利權)人: | 福建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A01H1/02 | 分類號: | A01H1/02;A01H1/04 |
| 代理公司: | 福州市眾韜專利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35220 | 代理人: | 陳莉娜;黃秀婷 |
| 地址: | 350018 福*** | 國省代碼: | 福建;3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抗病 穩定 淡葉色 水稻 不育 選育 方法 | ||
本發明涉及一種抗病、育性穩定的淡葉色水稻兩系不育系的選育方法,包括以下依次進行的步驟:(1)溫湯去雄法雜交;(2)初篩獲得淡葉色水稻單株;(3)品種篩選。該發明克服了現有兩系不育系具有育性不穩定、抗稻瘟病性不佳的缺點,依次通過優選的抗稻瘟病性篩選、育性篩選和米質篩選,具有選育出的水稻品種能同時具備易去雜、抗稻瘟病、育性穩定、米質佳的優點。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抗病、育性穩定的淡葉色水稻兩系不育系選育方法,應用在優良水稻品種培育領域。
背景技術
中國稻種歷史最久遠。我國水稻育種經歷了三次革命:20世紀60年代的矮稈育種,使我國水稻產量提高了30%;20世紀70年代培育成功的三系雜交水稻又比矮稈水稻產量提高了20%;而20世紀90年代發明的兩系雜交水稻使得我國雜交稻的稻產量、質量又有了新的提高,成功達到中國超級稻育種計劃畝產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的三期育種目標,實現了超級雜交稻超高產、米質優、抗性強的有機結合。“兩系法雜交水稻技術研究與應用”也因此獲得2014年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該兩系雜交稻的推廣需要其母本兩系不育系的支撐。而兩系不育系具有光溫敏特性,其育性轉換受溫度和光照的影響,其繁殖、制種易受環境的影響。同時,目前生產上大面積應用的兩系不育系的稻瘟病抗性均不理想,如2015年超級稻兩優0293受稻瘟病影響,在安徽出現大面積絕收情況。兩系的繁殖、制種純度及稻瘟病抗性均關系著兩系雜交稻的成功推廣與否。因此,培育出一種育性穩定、抗稻瘟病、米質優異的抗病、育性穩定的淡葉色水稻兩系不育系選育方法己成為當務之急。
發明內容
為了克服現有兩系不育系具有育性不穩定、抗稻瘟病性不佳的缺點,本發明提供一種抗病、育性穩定的淡葉色水稻兩系不育系選育方法,依次通過優選的抗稻瘟病性篩選、育性篩選和米質篩選,具有選育出的水稻品種能同時具備易去雜、抗稻瘟病、育性穩定、米質佳的優點。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抗病、育性穩定的淡葉色水稻兩系不育系選育方法,包括以下依次進行的步驟,
(1)溫湯去雄法雜交:以ES411為母本P1,RGD-7S為父本P2,采用溫湯去雄法雜交獲得水稻植株;
(2)初篩獲得淡葉色水稻單株:將前一步驟獲得的水稻植株的種子浸種催芽后播種,以母本P1品種回交后,套袋自交,收獲種子進行種植后,選擇其中淡葉色的水稻單株再次進行套袋自交,之后收獲種子進行種植,接著選擇淡葉色、谷粒呈長粒、劍葉短且挺直、株高不超過90cm的水稻單株,收獲該水稻植株的種子;
(3)品種篩選:所述品種篩選包含以下依次進行的步驟:
①抗病性篩選:將前一步驟獲得的水稻植株的種子在稻瘟病重發區按株系播種,進行稻瘟病自然誘發鑒定,以父本P2品種為對照,淘汰感病株系,篩選出抗稻瘟病且淡葉色的水稻株系,進行套袋自交,獲得抗稻瘟病且淡葉色的水稻植株;
②育性篩選:將前一步驟獲得的抗稻瘟病且淡葉色的水稻植株套袋自交,并按株系于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山田塊種植并于水稻育性轉換敏感期進行冷水竄灌,之后進行育性鑒定,通過鏡檢選擇轉育起點溫度低于23.8℃的育性穩定的水稻單株,割蔸再生,套袋自交,獲得育性穩定的水稻植株;
③米質篩選:將前一步驟獲得的育性穩定的水稻植株套袋自交,收獲種子并播種該種子,獲得多個水稻株系,將每個株系的種子種植成一個群體,對其分別進行群體隔離自交與群體內混收,分別獲得每個群體的種子,通過米質分析篩選淘汰掉品質達不到國標3級優質稻米標準的群體,獲得米質優異的群體即水稻混收株系;
上述步驟①-③的篩選完成后或者完成后再循環重復進行至少1輪篩選后,獲得抗病、育性穩定的淡葉色兩系不育系水稻品種。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福建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未經福建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10588995.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自動化水培種植系統和方法
- 下一篇:一種農作物授粉裝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