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基于菲并咪唑的有機橙光小分子、制備方法及其在電致發光器件中的應用有效
| 申請號: | 201810588340.9 | 申請日: | 2018-06-08 |
| 公開(公告)號: | CN108822040B | 公開(公告)日: | 2021-09-14 |
| 發明(設計)人: | 路萍;孫曉藝;李金鈺 | 申請(專利權)人: | 吉林大學 |
| 主分類號: | C07D235/02 | 分類號: | C07D235/02;C09K11/06;H01L51/54 |
| 代理公司: | 長春吉大專利代理有限責任公司 22201 | 代理人: | 劉世純;王恩遠 |
| 地址: | 130012 吉*** | 國省代碼: | 吉林;2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基于 咪唑 有機 橙光小 分子 制備 方法 及其 電致發光 器件 中的 應用 | ||
一種基于菲并咪唑的有機橙光小分子、制備方法及其在電致發光器件中的應用,屬于有機電致發光技術領域。本發明以菲并咪唑為給體,氰基取代的對苯撐乙烯為受體的新型D?π?A?π?D結構的基于菲并咪唑的有機橙光小分子,具有很高的熒光量子產率,有很好的熱穩定性和化學穩定性,蒸鍍薄膜平整均一,可作為發光層在非摻雜或摻雜有機電致發光器件(OLED)中得到應用,所制備的器件具有較低的驅動電壓、較高的電流效率和外量子效率等特性,獲得很好的電致發光性能。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有機電致發光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基于菲并咪唑的有機橙光小分子、制備方法及其在電致發光器件中的應用。
背景技術
有機電致發光現象及相應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1963年,紐約大學的Pope教授等第一次發現了有機材料單晶蒽的電致發光現象,相繼出現了一些對于單晶的電致發光現象的研究。然而早期的發光層過厚,導致驅動電壓過高,未能引起廣泛研究興趣。自從C.W.Tang等科學家在1987年設計制作出具有卓越性能的有機電致發光材料與器件以來,有機電致發光現象開始引起科學界的廣泛關注,對此方面的研究也逐步深入,在此基礎上研發成功的有機電致發光器件也已經初步進入產業化、實用化階段,在顯示和照明行業的商品化進程也逐步加快,創造出了巨大的商業利益,正成為引領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可或缺的力量。尤其是隨著移動智能終端的迅猛發展和創新升級,消費者對移動智能終端設備的個性化需求正不斷提升,多家大型手機廠商如蘋果、三星、華為、VIVO等紛紛推出搭載OLED顯示屏的高屏占比手機,“全面屏”時代已悄然到來,OLED產業必將借此契機,實現新的突破和跨越式發展。
菲并咪唑是一種經典的電致發光材料構筑基團,是在菲的9,10號位并入咪唑基團而形成,菲平面的大共軛剛性結構有利于增加輻射躍遷速率,提高發光效率。而且,咪唑環上的兩個N原子分別呈現富電子和缺電子兩種狀態,賦予了其雙極性的特性,使其擁有更加平衡的載流子注入/傳輸性能,從根本上提高激子復合的效率。本發明以菲并咪唑作為給體,氰基取代的對苯撐乙烯為受體,構筑了一種新型D-π-A-π-D結構的雙枝橋聯菲并咪唑衍生物。這樣的結構克服了傳統D-A分子由于強偶極相互作用導致的固態下熒光淬滅現象,有利于提高熒光量子效率,在電致發光器件應用中具有優良的性能。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種新的以菲并咪唑為給體,氰基取代的對苯撐乙烯為受體的新型D-π-A-π-D結構的基于菲并咪唑的有機橙光小分子,本發明所得化合物具有高熒光量子效率,可作為有機電致發光材料制備有機電致發光器件,所制備的器件具有高效率,低驅動電壓等特性。
本發明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上述材料的制備方法。
本發明所述的一種基于菲并咪唑的有機橙光小分子,其結構式如下所示:
上述有機橙光小分子的制備方法的詳細操作步驟如下:
(1)將菲醌、苯胺、對苯二甲醛采用Debus-Radziszewski咪唑合成法得到2-(4-醛基苯)-1-苯基-3a,11b-二氫-1H-菲并咪唑,其反應式如(I)所示:
步驟(1)的具體操作為:將菲醌、苯胺、對苯二甲醛、醋酸銨按照摩爾比1:5:1:4的比例混合后溶于溶劑中,抽真空并充入惰性氣體,進行Debus-Radziszewski咪唑合成反應,反應產物經過抽濾、用冰醋酸和蒸餾水體積比1:1的混合溶液淋洗、柱層析進行提純,展開劑為石油醚和二氯甲烷混合溶劑(體積比為1:2),得到的固體粉末即為2-(4-醛基苯)-1-苯基-3a,11b-二氫-1H-菲并咪唑;
(2)將步驟(1)所得2-(4-醛基苯)-1-苯基-3a,11b-二氫-1H-菲并咪唑和對苯二乙腈用knoevenagel縮合反應得到產物PIDSB,反應式如(II)所示: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吉林大學,未經吉林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10588340.9/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