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基于預應力碳纖維技術的混凝土梁抗彎加固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810571417.1 | 申請日: | 2018-06-06 |
| 公開(公告)號: | CN108756287A | 公開(公告)日: | 2018-11-06 |
| 發明(設計)人: | 孫慧;李繼光;閆有喜;王樹偉;周英明;藍聲寧;鄭秀梅;許竣;黃瑩娜 | 申請(專利權)人: | 欽州學院 |
| 主分類號: | E04G23/02 | 分類號: | E04G23/02 |
| 代理公司: | 西安銘澤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61223 | 代理人: | 俞曉明 |
| 地址: | 535001 廣西壯族*** | 國省代碼: | 廣西;4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混凝土梁 碳纖維材料 抗彎加固 碳纖維 涂刷 張拉 碳纖維增強復合材料 土木建筑技術 工作效率高 結構穩定性 結構物表面 上錨固鋼板 便于運輸 初步固化 底層樹脂 固定結構 機械固定 浸漬樹脂 施工設備 施工周期 受拉面 卷折 受力 粘貼 修補 鋼筋 保管 配置 | ||
本發明公開了土木建筑技術領域的一種基于預應力碳纖維技術的混凝土梁抗彎加固方法,該方法的具體步驟如下:S1:混凝土梁表面處理;S2:配置并涂刷底層樹脂;S3:張拉機械固定;S4:碳纖維材料粘貼;S5:碳纖維材料上涂刷浸漬樹脂;S6:混凝土梁兩端的上錨固鋼板;S7:膠體初步固化;S8:撤去張拉機械和混凝土梁兩端的固定結構,完成混凝土梁的加固,本發明加固工作效率高、效果好、施工設備少、操作簡單、施工周期短,能夠在各種形狀的結構物表面進行修補,可顯著減少人工安裝費,并且可以方便的卷折,便于運輸和保管,同時碳纖維增強復合材料受力與結構的受拉面,可保護鋼筋,有利于提高結構穩定性。
技術領域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基于預應力碳纖維技術的混凝土梁抗彎加固方法,具體為土木建筑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在社會生活中,建筑物因為功能的改變、保護歷史價值的需要、設計或施工的缺陷、自然災害的破壞和長期使用后結構功能逐漸退化等原因往往出現強度、剛度或耐久度不足的情況。對于重要的舊混凝土結構,若全部拆除并重建不僅耗資量大、產生大量的建筑垃圾,而且對正常的生活、交通秩序造成影響。因此,迫切需要對舊的建筑物進行加固和改造,以延長建筑物的使用壽命和保證結構安全。炭纖維片加固既有結構技術作為一種新興的加固方法已經廣泛應用于實際工程,但是該技術仍存在許多局限性,比如對構件正常使用階段性能的改善十分有限,不能充分利用碳纖維材料的高強性能,造成大量的浪費。為此,我們提出了一種基于預應力碳纖維技術的混凝土梁抗彎加固方法投入使用,以解決上述問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基于預應力碳纖維技術的混凝土梁抗彎加固方法,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基于預應力碳纖維技術的混凝土梁抗彎加固方法,該方法的具體步驟如下:
S1:將混凝土梁表面的混凝土進行修復和打磨平整,用水泥填補凹坑和裂縫;
S2:用滾筒刷將底層樹脂均勻涂抹于混凝土梁上待粘貼碳纖維材料的混凝土表面;
S3:刷涂完成后,在底層樹脂凝膠前將碳纖維材料的兩端固定于張拉機械上,經過對中、調平后張拉碳纖維布,張拉到位后鎖定張拉設備;
S4:將碳纖維材料粘貼在混凝土梁的表面,用滾筒刷壓實緊密并擠出氣泡;
S5:在底層樹脂初凝時配置浸漬樹脂,用滾筒刷單向滾動均勻涂覆在碳纖維材料上;
S6:粘貼混凝土梁兩端的上錨固鋼板,并用螺栓固定;
S7:膠體在常溫下養護后進行初步固化,使其達到使用強度;
S8:將張拉機械的鎖定裝置放松,并撤去張拉機械和混凝土梁兩端的固定結構,完成混凝土梁的加固。
優選的,所述步驟S1中,打磨處理后用丙酮清洗混凝土梁的表面并保持干燥,在混凝土梁的轉角粘貼處打磨成半徑不小于30mm的圓弧狀結構。
優選的,所述步驟S2中,底層樹脂為聚酰胺樹脂、環氧乙烯樹脂以及聚丙乙烯樹脂的混合物,其中聚酰胺樹脂:環氧乙烯樹脂:聚丙乙烯樹脂=1.5:0.8:0.6。
優選的,所述步驟S3中,碳纖維材料為NAC-700-30的單向絲束碳纖維布。
優選的,所述步驟S5中,浸漬樹脂為三聚氰胺樹脂、水溶性樹脂、固化劑和稀釋劑的混合物,其中三聚氰胺樹脂:水溶性樹脂:固化劑:稀釋劑=50:15:1:3。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明加固工作效率高、效果好、施工設備少、操作簡單、施工周期短,能夠在各種形狀的結構物表面進行修補,受潮濕和溫度的影響小,可顯著減少人工安裝費,并且可以方便的卷折,便于運輸和保管,同時碳纖維增強復合材料受力與結構的受拉面,可保護鋼筋,有利于提高結構穩定性。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欽州學院,未經欽州學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10571417.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