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河流底泥表層水體中微生物的富集培養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810521702.2 | 申請日: | 2018-05-28 |
| 公開(公告)號: | CN108715811B | 公開(公告)日: | 2021-11-12 |
| 發明(設計)人: | 黃小蘭 | 申請(專利權)人: | 東華理工大學;黃小蘭;葉長盛 |
| 主分類號: | C12N1/00 | 分類號: | C12N1/00 |
| 代理公司: | 西安銘澤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61223 | 代理人: | 俞曉明 |
| 地址: | 330013 江西*** | 國省代碼: | 江西;36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河流 表層 水體 微生物 富集 培養 方法 | ||
本發明屬于水體微生物培養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河流底泥表層水體中微生物的富集培養方法,該方法使用富集裝置進行富集培養,富集裝置包括由外到內依次套設的外培盒、營養管和培養袋,外培盒盛放富集培養的液體培養基;營養管的內管壁、外管壁之間盛放河流底泥;培養袋盛放待富集培養的河流底泥表層水體樣本;富集培養結束后,取出培養袋,浸泡于緩沖液中浸泡后取出培養袋,培養袋內液體為富集培養物。本發明的外培盒液體培養基、河流底泥中的營養物質可順利通過流入培養袋內,而富集培養后的菌體在培養袋的阻隔下均保留在培養袋內,富集培養時保留了微生物原始生長環境,提高了微生物的生長量和存活率。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水體微生物培養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河流底泥表層水體中微生物的富集培養方法。
背景技術
河流底泥是河流的沉積物,是自然水域的重要組成部分。底泥及水體中含有種類豐富的微生物,比如有分解有機物的細菌。當水域受到污染后,水中的部分污染物可通過沉淀或者顆粒物吸附而存留在底泥中,而水體中的一些細菌可通過分解有機物為小分子產物來影響和調節水體環境,實現水體的凈化。因此,研究河流底泥表層水體微生物群落結構及其對應的微生物的生理功能,篩選具有特定生理功能的微生物菌種,對改善河流生態系統具有重要的環境意義。
寇文伯等人研究了鄱陽湖湖泊細菌群落組成及結構,其分別提取了表層水體浮游和底泥微生物基因組DNA,利用454高通量測序技術對細菌的16S rRNA基因進行了序列測定,分析了湖泊底泥細菌、表層水體浮游細菌群落結構特征,結果顯示,底泥細菌群落比表層水體更佳多樣化。但是由于底泥存在土壤、腐殖酸等多種有機質,造成DNA提取以及微生物分離培養、篩選的困難。而底泥表層水體中既包含了部分底泥顆粒、微生物,又包含了水中的大量微生物等,所以可作為理想的研究對象。
然而,由于不同微生物在水體中的含量不同,即使通過選擇底泥表層水體的方式來減少底泥對微生物分離培養、篩選等工作造成的影響,但是仍然無法避免微生物本身數量的限制,因此開發一種河流底泥表層水體中微生物的富集培養方法尤為必要。
現有技術中,微生物富集培養通常采取的措施是將水體樣本置于特定配方的選擇培養基中培養,富集過程中摒棄了原有的水體環境。然而,在我們篩選未知菌種時,無法明確未知菌種的最適培養基配方到底是什么,因此最大限度的保留為微生物的原始生長環境最有利于其存活。所以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是,缺乏一種能夠保留微生物原始生長環境的富集培養方法。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河流底泥表層水體中微生物的富集培養方法,再富集培養時保留了微生物原始生長環境,提高了微生物的生長量,有利于新菌株的分離篩選。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河流底泥表層水體中微生物的富集培養方法,使用富集裝置進行富集培養,所述富集裝置包括由外到內依次套設的外培盒、營養管和培養袋,所述外培盒的上端和下端均設有液體流通口,所述營養管為雙層套管,雙層套管的內管壁、外管壁上均開設有若干過濾孔;所述外培盒用于盛放富集培養的液體培養基;所述雙層套管的內管壁、外管壁之間用于盛放河流底泥,且所述雙層套管上的過濾孔不允許沙子通過,但允許無機鹽和氨基酸通過;所述培養袋用于盛放待富集培養的河流底泥表層水體樣本,且所述培養袋不允許微生物細胞通過,但允許無機鹽和氨基酸通過;富集培養結束后,取出培養袋,浸泡于緩沖液中,每1~4h換緩沖液一次,2~4次后取出培養袋,培養袋內液體為富集培養物。
優選的,上述河流底泥表層水體中微生物的富集培養方法,所述河流底泥是與所述河流底泥表層水體處于同一水域的底泥。
優選的,上述河流底泥表層水體中微生物的富集培養方法,所述河流底泥與待富集培養的所述河流底泥表層水體的水平距離≤50m。
優選的,上述河流底泥表層水體中微生物的富集培養方法,所述營養管由兩個直徑不同的透析袋套設而成,且所述透析袋的截留分子量為900~1000KD;或者所述營養管由兩個直徑不同的過濾袋套設而成,且所述過濾套的濾孔直徑在0.5~3mm。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東華理工大學;黃小蘭;葉長盛,未經東華理工大學;黃小蘭;葉長盛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10521702.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高性能的植物細胞全自動發酵罐
- 下一篇:重金屬活化微生物篩選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