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沉淀池污泥處理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810505960.1 | 申請日: | 2018-05-24 |
| 公開(公告)號: | CN108751643B | 公開(公告)日: | 2020-12-08 |
| 發明(設計)人: | 鄭慶華;王軍;張鵬 | 申請(專利權)人: | 營口康輝石化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02F11/02 | 分類號: | C02F11/02;C02F11/04;C02F11/122 |
| 代理公司: | 上海統攝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31303 | 代理人: | 金利琴 |
| 地址: | 115009 遼*** | 國省代碼: | 遼寧;2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沉淀 污泥 處理 方法 | ||
本發明涉及一種沉淀池污泥處理方法,沉淀池的底部設有氣提裝置,氣提裝置連接回流管道,可根據沉淀池的污泥沉降比對污泥進行好氧消化、厭氧消化或壓濾操作,具體方法為:當污泥沉降比小于30%時,進行好氧消化;當污泥沉降比為30~50%時,進行厭氧消化;當污泥沉降比大于50%時,進行壓濾操作;其中厭氧消化是通過將沉淀池中的污泥經氣提裝置和回流管道回流至水解酸化池,進而由水解酸化池進入厭氧塔實現的。本發明的沉淀池污泥處理方法,成本低,污泥處理效率高,同時污泥在厭氧塔進行厭氧反應還能夠產生沼氣,既節能又環保,有極好的推廣應用價值。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污水處理領域,涉及一種沉淀池污泥處理方法。
背景技術
隨著工業的飛速發展以及城市人口的不斷增加,使得城市污水的排放量空前增加,在污水處理工藝運行過程中,工藝產生的污泥會含有大量的重金屬或病菌等有毒有害物質,因此必須要對污泥進行無害化、減量化和穩定化的處理,并妥善處置,以免對環境造成污染。
現階段污泥的處理方法主要為:氧化池內的污泥和污水混合后通過自流形式進入沉淀池,在沉淀池中進行沉淀,上清液溢流至中水池進行回用,而沉淀下來的污泥在沉淀池底部通過氣提裝置和回流管道將污泥提升回流至氧化池或污泥池。當污泥沉降比小于等于30%時,將沉淀池中的污泥經氣提裝置和回流管道回流至氧化池中進行好氧消化;當污泥的沉降比大于30%時,污泥會回流至污泥池進行沉淀,然后開啟壓濾機進行壓濾操作,壓濾后產生的污泥進行濃縮、調質、脫水、穩定、干化或焚燒等減量化、穩定化或無害化處理,另外,由于污泥屬于危廢,污泥需委托有資質的危廢處理單位進行處理,因而上述方法對于污泥的處理成本過高,對于污泥的處理效率也較低,限制了其進一步的推廣應用。
因此,研究一種成本低且效率高的沉淀池污泥處理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為了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污泥處理成本高及效率低的問題,提供了一種成本低且效率高的沉淀池污泥處理方法。本發明采用厭氧加好氧的處理方式,在處理過程中沉淀池污泥可回流至水解酸化池,重新酸化后再次進入厭氧塔,其不僅能夠提高污泥的厭氧消化效果和減少污泥外運,降低成本,提高污泥處理效率,同時污泥在厭氧塔進行厭氧反應還能夠產生沼氣,既節能又環保,有極好的推廣應用價值。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為:
沉淀池污泥處理方法,當沉淀池的污泥沉降比在一定范圍內時對污泥進行厭氧消化。沉降比的測量方法為:取100mL沉淀池內的水,放入200mL量筒中靜置30min,30min后觀察泥水分離后沉降下來的泥占總100mL水的體積百分比。厭氧消化為有機物在無氧條件下分解成甲烷和二氧化碳的過程。
作為優選的技術方案:
如上所述的沉淀池污泥處理方法,所述一定范圍為30~50%。
如上所述的沉淀池污泥處理方法,當污泥沉降比小于30%時,對污泥進行好氧消化,好氧消化為好氧細菌在曝氣的條件下降解掉有機物的過程;當污泥沉降比大于50%時,對污泥進行壓濾操作。壓濾操作中使用壓濾機對泥水進行壓濾,壓濾后的泥和水分離,然后將泥收集起來進行統一處理。在壓濾操作的過程中,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同時處理壓濾出來的污泥需要相關的第三方進行統一處理,耗費較高的經費。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中當污泥沉降比為30~50%時不需要進行壓濾操作,極大地減少了污泥外運量,同時由于采用的是厭氧加好氧的處理方式,相對于單一的好氧處理方式顯著提高了污泥處理效率,進一步減少了污泥外運量,節省了人力物力的同時節約了污泥的處理經費。
如上所述的沉淀池污泥處理方法,所述沉淀池的底部設有氣提裝置,氣提裝置連接回流管道。
如上所述的沉淀池污泥處理方法,所述好氧消化是通過將沉淀池中的污泥經氣提裝置和回流管道回流至氧化池中實現的。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營口康輝石化有限公司,未經營口康輝石化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10505960.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