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數據接口與SPI的轉換裝置及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810474311.X | 申請日: | 2018-05-17 |
| 公開(公告)號: | CN108920392A | 公開(公告)日: | 2018-11-30 |
| 發明(設計)人: | 趙祥軍;呂宗超 | 申請(專利權)人: | 歌爾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6F13/38 | 分類號: | G06F13/38;G06F13/42 |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王學強 |
| 地址: | 266100 山東省青島*** | 國省代碼: | 山東;37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轉換裝置 軟件開發周期 串口通信 串口信號 數據接口 轉換方式 轉換 申請 操作系統平臺 軟件開發過程 移植 操作平臺 通信方式 簡易 開發 | ||
本申請公開了一種數據接口與SPI的轉換裝置及方法,本申請將串口信號與UART信號進行相互轉換,將UART信號與SPI信號進行相互轉換,從而實現串口信號到SPI信號的間接轉換,本申請采用了串口通信這種最基本的通信方式,利用串口通信的廣適用性及開發簡易的特點,使得該種轉換方式能夠較為方便地在各個操作系統平臺上進行移植,同時也大大地簡化了軟件開發過程,縮短了軟件開發周期,解決了現有技術中的轉換裝置的軟件開發周期長、轉換方式不方便在多操作平臺上移植的問題。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數據轉換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數據接口與SPI的轉換裝置及方法。
背景技術
在通過電腦對SPI(Serial Peripheral Interface,串行外設接口)設備進行數據燒錄時,為了實現電腦和SPI設備之間的正常通信,現有技術中通常會在電腦和SPI設備之間設置USB直接轉SPI的轉換裝置,而為了實現將串口信號通過USB直接轉換為SPI信號,通常需要開發相關的USB驅動、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應用程序編程接口)的中間件以及調用相應的庫文件,一方面,USB驅動、API的中間件的開發過程以及對庫文件的調用過程均比較繁瑣且復雜,延長了軟件開發周期;另一方面,對USB驅動和庫文件的依賴使得現有的USB直接轉SPI的轉換方式不方便在多操作系統平臺例如linux、Macos、windows上進行移植。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數據接口與SPI的轉換裝置及方法,采用了串口通信這種最基本的通信方式,利用串口通信的廣適用性及開發簡易的特點,使得該種轉換方式能夠較為方便地在各個操作系統平臺上進行移植,同時也大大地簡化了軟件開發過程,縮短了軟件開發周期。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數據接口與SPI的轉換裝置,包括:
與主機連接的數據轉換模塊,用于對通用異步收發傳輸UART信號和所述主機傳輸的串口信號進行相互轉換;
分別與所述數據轉換模塊和SPI接口連接的處理器,用于對所述UART信號和SPI信號進行相互轉換;
與SPI設備連接的所述SPI接口,用于將所述SPI信號發送至SPI設備或者接收所述SPI設備發送的所述SPI信號。
優選地,所述數據轉換模塊包括:
USB接口;
UART轉換模塊;
一端與所述UART轉換模塊連接,另一端與所述處理器連接的通訊模塊;
所述UART轉換模塊用于通過所述USB接口從所述主機接收串口信號,并將所述串口信號轉換為UART信號,并將所述UART信號通過所述通訊模塊傳送至所述處理器;還用于通過所述通訊模塊從所述處理器接收UART信號,并將所述UART信號轉換為串口信號,并將所述串口信號通過所述USB接口傳送至主機。
優選地,所述通訊模塊包括:
與所述UART轉換模塊連接的第一藍牙模塊;
一端與所述第一藍牙模塊連接,另一端與所述處理器連接的第二藍牙模塊,用于與所述第一藍牙模塊配合通信實現所述UART信號在所述UART轉換模塊和所述處理器之間的無線傳輸。
優選地,所述數據轉換模塊包括UART轉換模塊、第三藍牙模塊及與所述第三藍牙模塊建立數據通信的第四藍牙模塊,其中:
所述UART轉換模塊,用于將從主機接收的串口信號轉換為UART信號,并通過所述第三藍牙模塊和所述第四藍牙模塊將所述UART信號傳送至所述處理器;還用于將通過所述第一藍牙模塊和所述第二藍牙模塊從處理器接收到的UART信號轉換為串口信號,并將所述串口信號傳送至主機。
優選地,所述處理器還用于: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歌爾科技有限公司,未經歌爾科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10474311.X/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