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確定控制陸源分散有機質分布三角洲體系外緣坡度的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810440166.3 | 申請日: | 2018-05-10 |
| 公開(公告)號: | CN108629130B | 公開(公告)日: | 2019-09-24 |
| 發明(設計)人: | 李增學;張功成;王東東;劉海燕;陳瑩;呂大煒 | 申請(專利權)人: | 山東科技大學 |
| 主分類號: | G06F17/50 | 分類號: | G06F17/50 |
| 代理公司: | 青島智地領創專利代理有限公司 37252 | 代理人: | 朱玉建 |
| 地址: | 266590 山東省青島*** | 國省代碼: | 山東;37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分散有機質 坡度 地震剖面 深海 校正 刻畫 定量關系 二維空間 分布區域 泥質物質 平面分布 有機質 關聯式 細粒 沉積 實測 搬運 | ||
1.確定控制陸源分散有機質分布三角洲體系外緣坡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驟:
s1.確定發育三角洲的盆地屬性
首先根據盆地所在構造部位確定盆地屬性,通過地震剖面刻畫和構造分析進行確定;
s2.確定盆地邊緣陸源有機物質輸送
比較平緩的地勢、有一定的面積、不是匯水區、有水供應,生長陸生植物的三角洲平原,發育沼澤,有植物遺體堆積,是為匯水區供應陸源分散有機質的源頭;
s3.獲取三角洲外緣的有關數據
確定了盆地屬性、三角洲平原的有關數據后,獲取三角洲外緣的有關數據;從三角洲平原生產的泥炭有機質要通過具有坡度的外緣區進入到匯水區,即輸送到深水區;三角洲外緣的有關數據包括陸源分散有機質數據點、等水位數據點和陸源分散有機質測試數據;
A盆地邊緣
盆地邊緣是三角洲的地帶,平原是陸生植物生長、泥炭物質生產區,即陸生有機質產生和供應區,匯水區是水體、密度流帶入且聚集的地帶,兩者之間即為盆地邊緣帶;
盆地邊緣帶的自然地形或地理為具有一定坡度的區帶;
該坡度是隨著盆地基底沉降或抬起、物質供應、水體活動變化而發生變化的;
盆地邊緣包括A1、A2和A3三部分,其中,A1為三角洲最大擴延長度及結構、A2為三角洲最小擴延長度及結構,A3為三角洲最大擴延面積及邊緣形態、結構;
B陸源分散有機質含量
通過上述步驟s1至s3,確定陸源分散有機質含量包括B1、B2、B3、B4、B5、B6和B7七部分,其中:B1為海相沉積中有機質總含量、B2為陸源分散有機質類型及比值、B3為陸源分散有機質分布點坐標、B4為陸源分散有機質富集段厚度、B5為含有陸源分散有機質總沉積厚度、B6為陸源分散有機質演化程度參數、B7為陸源分散有機質顆粒指數;
C三角洲外緣坡度的數據獲取與確定方法
三角洲外緣坡度的數據獲取與確定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C1.地震平衡剖面獲取三角洲坡度宏觀數值;
C2.等水位數據測試及三角洲外圍點;
C3.有機質分布等值線繪制,等間距參數確認,最大影響范圍線確認及數據獲取;
C4.陸源分散有機質所占有效比例確認及數據獲取;
C5.三角洲外緣坡度矯正數值計算,三角洲坡度與有機質數據矯正;
C6.數據處理、平面與剖面編圖、相關性計算。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確定控制陸源分散有機質分布三角洲體系外緣坡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盆地邊緣各個部分的具體測量方法為:
A1.三角洲最大擴延長度及結構
三角洲最大擴延長度是指從三角洲平原往盆地匯水區延伸的縱向方向長度,基本上與河流注入海洋的水流方向一致;
起算點是海岸線與三角洲剖面線交點、終止點是三角洲前緣與前三角洲的轉折處;測量方法是地震剖面直接截取或者相剖面圖量取;
A2.三角洲最小擴延長度及結構
三角洲最小擴延長度是指三角洲在垂直縱軸方向上,即三角洲在平面上的寬度;
三角洲最小擴延長度的測量方法與三角洲最大擴延長度的測量方法相同;
A3.三角洲最大擴延面積及邊緣形態、結構
三角洲的平面形態和邊緣是很不規則的;
平面面積采用計算機軟件進行統計和計算;邊緣形態由三角洲朵葉的分支多少、延伸距離決定,根據最高水位線和最低水位線測量獲得。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山東科技大學,未經山東科技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10440166.3/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