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隔振裝置在審
| 申請號: | 201810440102.3 | 申請日: | 2018-05-09 |
| 公開(公告)號: | CN108396786A | 公開(公告)日: | 2018-08-14 |
| 發明(設計)人: | 盛濤;劉干斌;鄧岳保;李玉順;湯康生;李青倩 | 申請(專利權)人: | 寧波大學 |
| 主分類號: | E02D31/08 | 分類號: | E02D31/08 |
| 代理公司: | 寧波誠源專利事務所有限公司 33102 | 代理人: | 鄧青玲 |
| 地址: | 315211 浙***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筒狀支撐件 配合組件 上連接板 隔振 腔體 隔振裝置 下連接板 中連接板 隔振效果 內部中空 豎向設置 壓縮氣體 開口端 均充 連通 密封 貫通 | ||
本發明涉及一種隔振裝置,包括上連接板(1);下連接板(2);減隔振配合組件(3),所述減隔振配合組件(3)設置在上連接板(1)和下連接板(2)之間;所述減隔振配合組件(3)包括中連接板(31),所述中連接板(31)與上連接板(1)密封相連并與上連接板(1)間形成有腔體(10);以及內部中空的筒狀支撐件(32),所述筒狀支撐件(32)豎向設置于所述減隔振配合組件(3)中;其中,所述筒狀支撐件(32)的開口端與腔體(10)連通,從而使筒狀支撐件的內部與腔體(10)貫通;所述腔體(10)及筒狀支撐件(32)的內部均充置壓縮氣體。相對于現有技術,本發明的隔振裝置具有良好的隔振效果。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建筑工程領域,特別涉及一種隔振裝置。
背景技術
交通運輸工具,如地鐵、高鐵等在給人們生活帶來方便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振動問題。如地鐵、高鐵在運行過程中,會使土層發生多維環境振動,該振動傳播至鄰近軌道交通的車站、工業廠房、民用建筑等建筑后,會影響室內舒適度和精密儀器的正常使用,使得建筑結構發生疲勞損傷,影響建筑物的安全性。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目前提出了多種減振隔振措施,如浮置板新型軌道、地屏障、建筑基礎隔振等。其中,浮置板新型軌道存在造價昂貴,且施工時會影響列車正常運行的問題;地屏障需占用大量土地資源,且不利于在地下管道眾多的城市中推廣;建筑基礎隔振措施造價最低,且經過合理設計后,還可同時滿足地震作用下的隔震需求,因此適用范圍最廣,推廣價值最高。
但現有的基礎隔振裝置為了同時兼顧豎向隔振和水平向隔震功能,通常將鉛芯橡膠隔震支座與鋼彈簧或囊式空氣彈簧做簡單疊加,組裝后用于基礎建設。該種簡單疊加雖可以滿足三向隔振功能需求,但抵抗旋轉變形的剛度較低,不具有限位功能,支座抗拉能力不足,這意味著大震時上部結構的傾覆力矩會使得支座的安全穩定性問題突出。同時,支座大幅增加的高寬比會使其在大震作用下很容易發生傾覆滾動,進而造成上部結構整體傾覆倒塌。此外,鋼彈簧或囊式空氣彈簧的豎向抗壓承載力比較弱,其中囊式空氣彈簧僅可達數百千帕,難以滿足我國絕大多數建筑物對隔振支座的豎向承載力需求。
發明內容
鑒于上述問題,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具有良好的隔振特性、且能均勻承載建筑物總重量的隔振裝置。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隔振裝置,包括:
上連接板;
下連接板;
減隔振配合組件,設置在上連接板和下連接板之間;
其特征在于:
所述減隔振配合組件包括中連接板,所述中連接板與上連接板密封相連并與上連接板之間形成有腔體;以及
內部中空的筒狀支撐件,所述筒狀支撐件豎向設置于所述減隔振配合組件中;
其中,所述筒狀支撐件的開口端與腔體連通,從而使筒狀支撐件的內部與腔體貫通;
所述腔體及筒狀支撐件的內部均充置壓縮氣體。
為了減少壓縮氣體承載的壓強,增加壓縮氣體流通時的耗能阻尼,使整體裝置具有更好的緩沖減振效果,作為改進,所述腔體及筒狀支撐件的內部填充有發泡橡膠板或彈性顆粒物。發泡橡膠板或彈性顆粒物,具有良好的豎向和側向剛度,在腔體內填充發泡橡膠板或彈性顆粒物,同時充入壓縮氣體,能實現由二者共同承擔上部建筑物的總重量,減小壓縮氣體承受的壓強,克服發泡橡膠板或彈性顆粒物單獨隔振時豎向剛度離散性較大等的不足,使隔振裝置具有低豎向剛度特性的同時,具有較高的豎向承載力,確保隔振裝置的豎向剛度達到精確設計值;而且發泡橡膠板或彈性顆粒物能與內部壓縮氣體共同為筒狀支撐件提供側向約束力,防止其因應變力集中導致毀損。
為了便于壓縮氣體的充入,所述上連接板上設有高壓充氣孔;所述腔體內對應形成與高壓充氣孔相連通的充氣緩沖腔室。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寧波大學,未經寧波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10440102.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