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制備高性能低殘余應力鋁合金的熱處理技術有效
| 申請號: | 201810434567.8 | 申請日: | 2018-05-09 |
| 公開(公告)號: | CN108531836B | 公開(公告)日: | 2019-12-20 |
| 發明(設計)人: | 陳志國;馬文靜;袁珍貴 | 申請(專利權)人: | 湖南人文科技學院;中南大學 |
| 主分類號: | C22F1/057 | 分類號: | C22F1/057;C22F1/043;C22F1/047;C22F1/05;C22C21/16;C22C21/02;C22C21/08 |
| 代理公司: | 43114 長沙市融智專利事務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蔣太煒 |
| 地址: | 41709*** | 國省代碼: | 湖南;4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深冷 鋁合金 殘余應力 熱處理技術 制備高性能 變形 淬火處理 保溫 鋁合金試樣 熱機械處理 變形處理 低溫淬火 工藝制備 時效處理 振動處理 綜合性能 變形量 激振器 熱介質 放入 固溶 | ||
本發明本發明涉及一種制備高性能低殘余應力鋁合金的熱處理技術,屬于鋁合金熱機械處理技術領域。該方法包括下述步驟:步驟一、將鋁合金試樣固溶保溫后,進行低溫淬火,轉移時間不超過10s;步驟二、將步驟一所得的試樣進行深冷變形,得到深冷變形試樣,深冷變形處理溫度低于?120℃,深冷變形量≥5%,步驟三、將步驟二所得深冷變形試樣放入熱介質中,利用激振器對其進行振動處理;保溫和保持振動;得到振動逆向淬火處理后的試樣;步驟四、將步驟三所得振動逆向淬火處理后的試樣進行時效處理,得到成品。本發明工藝制備的鋁合金具有高綜合性能、低殘余應力,顯著增強了材料服役過程的穩定性。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制備高性能低殘余應力鋁合金的熱處理技術,可以有效提高鋁合金強度、塑性的同時顯著降低殘余應力;屬于鋁合金熱機械處理技術領域。
技術背景
鋁合金作為一種具有優良性能的有色金屬結構材料,在航空航天、汽車、船舶等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全球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對鋁合金的性能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使鋁合金的研究也隨之深入。
鋁合金在工業中的應用逐年增加,但成品質量參差不齊。生產出高質量的鋁合金材料成為當務之急。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發展,鋁合金型材不斷向著大型化、整體化、組織性能的均勻化與優質化方向發展。因此制備高性能鋁合金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
鋁合金經工業常規的熱機械處理工藝處理后,強度往往會得到大幅度提升,但同時塑性會降低,使得其強塑性匹配較差。另外,在熱機械處理過程中,鋁合金要提高其性能必然要經過固溶處理甚至變形處理。而鋁合金在固溶后的淬火過程和變形過程中,因受熱作用和不均勻變形會產生較大的殘余應力。殘余應力的存在使得工件在后續加工過程中產生變形、翹曲,服役過程中提前失效等不良后果。殘余應力還會引起鋁合金材料的應力腐蝕開裂、疲勞性能等。目前,消減殘余應力的方法大致可分為兩類:①熱處理法,包括熱時效、退火等。熱時效方法的殘余應力消減率僅為35%左右,且效率低下。退火處理消減殘余應力效果較好,但常常伴隨強度的下降;②機械法,包括拉伸和壓縮。機械法消除殘余應力具有一定效果,但機械法消除殘余應力是以增大塑性變形為代價的,嚴重消耗材料的塑性儲備,而且對材料的形狀尺寸要求苛刻。
因此,本領域亟需發明新的熱機械處理工藝,以期提高鋁合金強塑性的同時降低殘余應力。
發明內容
本發明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之不足,提供一種制備高性能低殘余應力鋁合金的熱處理技術,達到提升鋁合金的強度、塑性同時降低殘余應力的目的。
本發明一種制備高性能低殘余應力鋁合金的熱處理技術,包括下述步驟:
步驟一固溶淬火處理
將鋁合金試樣固溶保溫后,進行低溫淬火,轉移時間不超過10s;
步驟二深冷變形
將步驟一所得的試樣進行深冷變形,得到深冷變形試樣,深冷變形處理溫度低于-120℃,深冷變形量≥5%,
步驟三振動逆向淬火處理
將步驟二所得深冷變形試樣放入熱介質中,利用激振器對其進行振動處理;保溫和保持振動;得到振動逆向淬火處理后的試樣;
步驟四時效處理
將步驟三所得振動逆向淬火處理后的試樣進行時效處理,得到成品。
本發明一種制備高性能低殘余應力鋁合金的熱處理技術;步驟一中,試樣固溶保溫的溫度為470℃~550℃,保溫時間為30min~3h,低溫介質可為液氮、干冰等,淬火方式為噴淋或浸沒,具體實施方式由工件尺寸決定。
本發明一種制備高性能低殘余應力鋁合金的熱處理技術,步驟二中,深冷軋變形的溫度為-196℃~-120℃,總變形量為5%~40%,道次變形量為5%~10%,道次保溫時間為5min~15min。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湖南人文科技學院;中南大學,未經湖南人文科技學院;中南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10434567.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