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綜合管廊建設的施工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810424910.0 | 申請日: | 2018-05-07 |
| 公開(公告)號: | CN108612127A | 公開(公告)日: | 2018-10-02 |
| 發明(設計)人: | 楊樹軍 | 申請(專利權)人: | 楊樹軍 |
| 主分類號: | E02D29/045 | 分類號: | E02D29/045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225526 江蘇省***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綜合管廊 施工 重復性操作 建筑行業 可重復性 管廊 齡期 拆除 建設 運輸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綜合管廊建設的施工方法,所述的施工方法包括按順序進行的三個可重復性步驟,本發明提供的施工方法,有效避免了工人的重復性操作,提高了管廊的穩定性,簡化了搭建步驟,沖破了拆除齡期的限制,本發明所提供的方法簡化運輸,提高效率,廣泛適用于建筑行業。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建筑施工技術領域,更加具體地說,是涉及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及類似工程項目的一種綜合管廊建設的施工方法。
背景技術
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作為創新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舉措,在其他發達國家的城市基礎建設中早已大力推廣,我國為滿足現代化城市建設發展的需要,也引進了該建設項目,在全國幾個城市的試點已取得成功,現已在全國大部分城市進行推廣實施。當前,綜合管廊建設在全國很多的城市展開。在綜合管廊建設施工時,模板支撐體系和措施材料、部件的運輸周轉利用是一個重要環節。據對國內在建的綜合管廊建設項目調查,人們仍沿襲過去傳統的工藝進行施工,即采用鋼管架、扣件、碗口架、盤扣架、普通絲托等工件來支撐頂板模板的施工工藝,從而暴露出了很多施工弊端。該工藝不僅繁雜,而且拆裝、倒運工作量大,勞動強度高、耗時長。因此在工程進度和工程質量方面很難滿足要求。
由于綜合管廊屬于地下工程,因此頂板和墻體都較厚。綜合管廊工程施工具有下述特點:斷面為單腔或多腔,層數為單層或多層,連續施工距離長;防水性能要求高,頂板和墻體必須連續澆筑一次性完成,全部為清水砼面,外觀要求高,砼成型幾何尺寸允許偏差??;屬于淺埋、敞開開挖施工。出于對承載力和工程施工安全的考慮,支撐體系的受荷能力及穩定性要求較高,所以支撐桿件的豎向間距和水平桿的步距較常規成倍縮小,剪刀撐也必須縱橫加密設置方能滿足受荷及穩定性的要求,這樣,支撐材料的使用數量大大增加,造成操作工人搭設和拆除操作空間大大減小,人工功效大大降低,施工進度嚴重遲緩,人工成本大幅度增加。綜合管廊的結構特征決定其為腔道平面連續帶狀流水作業,加之腔壁連續,腔頂封閉,腔道狹小,腔內施工支撐及支撐材料的拆除因受頂板砼齡期的制約,因此廊腔內支撐件和模板材料的拆除應遵循澆筑的先后順序來進行的原則。為了循環使用拆除材料,拆除的材料應沿施工推進方向進行運輸,然而,由于受到拆除齡期不到而不能拆除的架體及支撐材料的堵塞,只能先按與施工行進的逆向,運出腔外后,再從腔外沿施工進行方向運至正在施工的作業段,且全為人工運輸,隨著施工作業面的向前推進,其逆向運輸和同向運輸距離越來越遠,因此大大增加了施工成本,嚴重影響施工進度。
因管廊墻體厚度較大,墻體與底板和頂板相交處均設計有八字加腋部分,而傳統工藝均采用木膠板和竹膠板作模具。這樣就造成了模板的加固定位難度大,拼縫多、接槎不平整,所以砼澆筑成型拆除模板后幾何尺寸偏差較大,接縫錯臺、線條不直,對拉孔洞密集,達不到清水砼面的要求。
因此,亟需一種能有效避免工人的重復性操作,提高管廊的穩定性,簡化搭建步驟,沖破了拆除齡期的限制綜合管廊建設的施工方法。
發明內容
發明目的:本發明的目的是針對現有技術不足和缺陷,提供一種綜合管廊建設的施工方法,本發明所提供的技術方案具有良好的實用性。
技術方案: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綜合管廊建設的施工方法,所述的施工方法包括按順序進行的下列步驟:
步驟1、功能構件的選定:確定支撐體系、運輸體系、起重體系、模板體系及防護體系的組成及構造,所述運輸模塊為整體移動系統;
步驟2、將各個體系進行組裝:各個體系根據管廊的設計進行組裝形成管廊;
步驟3、管廊澆筑:管廊施工以止水鋼板中心線為砼澆筑的水平施工縫,先澆筑底板,底板澆筑后晾至干燥,地板干燥后再澆筑墻體和頂板,所述施工段為兩相鄰豎直變形縫所形成的區間段;
步驟4、循環利用:安裝、拆除、運輸并再次安裝、澆筑。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楊樹軍,未經楊樹軍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10424910.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