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空氣能熱泵室外機在審
| 申請號: | 201810405911.0 | 申請日: | 2018-04-30 |
| 公開(公告)號: | CN108469133A | 公開(公告)日: | 2018-08-31 |
| 發明(設計)人: | 肖劍;李武 | 申請(專利權)人: | 寧波甬仿應用技術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F25B30/02 | 分類號: | F25B30/02;F25B39/02;F04D25/08;F04D29/42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315000 浙江省寧波***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混流風機 空氣能熱泵 室外機 蒸發器 隔音降噪 出風 蝸殼 有效降低壓縮機 控制器系統 室外機殼體 噪聲和振動 殼體內部 離心風機 氣流出口 熱泵模塊 有效解決 運行噪音 熱效率 短路 風機 回風 搭配 電機 傳遞 | ||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空氣能熱泵室外機。它包括室外機殼體(1)及設置在殼體內部的蒸發器(2)、混流風機系統(3)、控制器系統(4)、熱泵模塊系統(5)、隔音降噪系統(6),所述的混流風機系統(3)包含混流風機(31)、混流風機蝸殼(32)以及與之搭配的電機(33)。所述的混流風機蝸殼(32)的氣流出口與蒸發器(2)的長度方向成1°?30°夾角。通過本發明的空氣能熱泵室外機采用混流風機系統(3)能夠在現有空氣能熱泵室外機的基礎上降低風機運行噪音、提高蒸發器(2)換熱效率,沿混流風機的出風方向能有效解決現有技術離心風機出風引起的蒸發器“回風短路”問題,本發明提供的隔音降噪系統(6)能有效降低壓縮機噪聲和振動的傳遞。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空氣能熱泵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空氣能熱泵室外機。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的空氣能熱泵室外機大多采用軸流風機系統和L形蒸發器,其風機風量大但噪聲偏大,L形蒸發器較短一段部分換熱均勻性較差;風機和蒸發器占用殼體2/3的空間,管路系統布局空間小,因此大多室外機只能采用消音棉包裹壓縮機進行降噪,其降噪效果有限。
現有技術的空氣能熱泵室外機少部分采用離心風機系統,為機組后側進風,機組左側或右側(或左右兩側同時)出風,這種進出風形式,容易使機組吹出來的冷風馬上又被蒸發器吸回去,造成“回風短路”,影響室外機性能的發揮。
現有技術的空氣能熱泵室外機少部分采用離心風機系統,其熱泵模塊在風機和蒸發器之間,這種排布方式,使機組阻力加大且換熱器換熱效果不均勻。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用戶對產品性能、噪聲的要求也不斷提高,因此本發明研究設計了一種新的空氣能熱泵室外機,空氣能熱泵室外機軸流風機噪聲大、蒸發器換熱均勻性差、消音棉降噪效果有限三大技術難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主要解決現有技術中的空氣能熱泵室外機軸流風機噪聲大、蒸發器換熱均勻性差、消音棉降噪效果有限三大技術難題及現有熱泵室外機空間結構過于緊湊、離心風機系統易引起回風短路兩個問題。
本發明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技術方案為:提供一種空氣能熱泵室外機,包括殼體及設置在殼體內部的蒸發器、控制器系統、熱泵模塊系統、隔振降噪系統,還包括設置在所述殼體內部的混流風機系統。
所述的混流風機系統包含混流風機、混流風機蝸殼以及與之搭配的混流風機電機。
進一步的,所述的混流風機系統、放置于蒸發器和熱泵模塊系統的中間。
進一步的,所述的混流風機蝸殼的出口方向與蒸發器長度的方向成1°-90°夾角。
進一步的,所述的混流風機系統可包含1個混流風機系統,也可包含2個混流風機系統。
進一步的,所述的包含2個混流風機系統可沿豎直方向上下排列,也可以沿水平方向左右排列。
進一步的,所述的隔振降噪系統設置在壓縮機四周,其包含腔體、隔音層、減振層、微孔消聲層。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通過采用混流風機相對于現有技術中的軸流風機系統,在同風量下噪聲更低;
2、通過采用混流風機系統,節約的機組的整體尺寸,同時熱泵模塊系統布局空間增大,可以用于設置隔振降噪系統。隔振降噪系統包含腔體、隔音層、減振層、微孔消聲層,對壓縮機噪聲進行隔音消音的同時減少壓縮機振動的傳遞,減振降噪效果優于現有技術的消音棉包裹方式;
3、通過采用矩形換熱器,結合本發明采用的混流風機系統相對于現有技術的軸流風機和L形蒸發器風量分布更加均勻,蒸發器換熱效果更好;
4、本發明從機組后側進風,前側出風,出風順暢,解決了現有技術離心風機系統后側進風,左右出風引起“回風短路”的問題。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寧波甬仿應用技術有限公司,未經寧波甬仿應用技術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10405911.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