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同軸主被動振膜技術的耳機在審
| 申請號: | 201810403464.5 | 申請日: | 2018-04-28 |
| 公開(公告)號: | CN108449673A | 公開(公告)日: | 2018-08-24 |
| 發明(設計)人: | 姜雪松;李素;余常燊 | 申請(專利權)人: | 東北林業大學 |
| 主分類號: | H04R1/10 | 分類號: | H04R1/10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150040 黑龍*** | 國省代碼: | 黑龍江;2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耳機 低音振膜 主被動 線材 振膜 揚聲器系統 中高音振膜 同軸裝配 外殼結構 同軸 配件 耳塞 振膜揚聲器 聲波 耳機結構 驅動單元 聲學裝置 低音 后腔體 前腔體 雙主動 中高音 分頻 回放 膠套 頻響 尾管 木質 耳朵 金屬 清晰 轉化 保證 | ||
同軸主被動技術的耳機是通過接收電訊號,利用貼近耳朵的同軸裝配的主被動振膜揚聲器將其轉化為可聽到聲波的裝置。該聲學裝置主要由外殼結構、揚聲器系統、線材及配件組成;外殼結構主要由金屬導音前腔體和木質回音后腔體組成;揚聲器系統由主動中高音振膜單元和被動低音振膜組成;線材及配件由線材、尾管和耳塞膠套組成。這種新型的耳機,擁有將主動中高音振膜單元和被動低音振膜以同軸裝配在一起的特點,優勢為頻響范圍相比傳統單振膜耳機更寬,回放效果在保持中高音清晰的同時也保證了低音有力,且由于其低音振膜是被動的,無需設計分頻和另外的驅動單元,相比雙主動振膜耳機結構更簡單。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同軸主被動振膜技術的耳機,具有靈敏度高、阻抗小,頻率響應范圍廣、聲道諧波失真小的優點,符合人機工程學的基本原則,結構簡單、堅固耐用。
背景技術 隨身影音娛樂設備在生活中使用廣泛,耳機則是隨身影音娛樂設備的重要配件之一。現有傳統單振膜耳機音質較差,而發明專利CN201210498107.4中設計的耳機,其存在結構復雜,分頻難度高,造價成本高的問題。而從總體來看,針對主被動振膜技術耳機的研究還較少,影響中國音響產業的發展,對主被動振膜技術耳機的研究和開發具有意義。
發明內容 本發明提供同軸主被動振膜技術的耳機,能夠對音頻信號進行高保真回放,具有頻率響應范圍廣、聲道諧波失真小等優點。
本發明解決上述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
同軸主被動振膜技術的耳機,主要由導音前腔、主動振膜單元、被動振膜單元、回音后腔和音頻線材組成。
導音前腔主要由金屬前腔體(2)和出音導管(1)組成;主動振膜單元由主動振膜(3)、電磁線圈(11)、單元前面蓋(13)和單元后面蓋(12)組成,單元前面蓋(13)上以圓周均勻分布的圓孔為面蓋出音孔(14),單元后面蓋(12)上圓孔為音頻接線孔(10),單元前面蓋(13)與單元后面蓋(12)通過粘合劑粘接,單元后面蓋(12)與電磁線圈(11)通過粘合劑粘接,電磁線圈(11)中心孔為低音泄音孔(9),主動振膜單元與金屬前腔體(2)通過粘合劑粘接;被動振膜單元由被動振膜架(4)和被動振膜(8)組成,被動振膜(8)與被動振膜架(4)通過粘合劑粘接,被動振膜(8)位于被動振膜架(4)中心;回音后腔由木質后腔體(5)和線材尾管(6)組成,木質后腔體(5)與線材尾管(6)通過粘合劑粘接,木質后腔體(5)中心孔為后部透氣孔(7),木質后腔體(5)與被動振膜架(4)通過粘合劑粘接,金屬前腔體(2)與木質后腔體(5)通過粘合劑粘接;音頻線材通過線材尾管(6)和音頻接線孔(10)與電磁線圈(11)連接。
導音前腔、主動振膜單元、被動振膜單元、回音后腔位于同一中軸線上。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創新之處在于:
1.新型的主動振膜單元,播放音頻時通過音頻電信號在電磁線圈中產生的電磁力驅動發聲,利用電磁線圈中孔向后方泄露低頻聲波,既使主動振膜減小了回聲諧振,又具有了物理聲波自分頻功能。
2.采用了新型的同軸雙單元結構,反射后的低頻聲波與初始聲波同一相位,失真小。
3.采用了被動低音單元,主動振膜在播放音樂時將大部分低頻聲波向后泄露于被動振膜,被動振膜被驅動,進行低頻聲波放大,反射回同一軸線上。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爆炸前視圖。
圖2為本發明的爆炸后視圖。
圖3為本發明的導音前腔放大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的主動振膜單元放大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的被動振膜單元放大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的回音后腔放大示意圖。
圖7為本發明的裝配結構圖。
圖中標記如下: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東北林業大學,未經東北林業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10403464.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