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隔膜閥鍛件的熱處理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810376327.7 | 申請日: | 2018-04-25 |
| 公開(公告)號: | CN110396655A | 公開(公告)日: | 2019-11-01 |
| 發明(設計)人: | 張鵬飛;陳進鳳;王凱然 | 申請(專利權)人: | 溫州市嘉信金屬制品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22F1/08 | 分類號: | C22F1/08;C22C9/04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325000 浙江省溫州市溫***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鍛件 隔膜閥 水冷 熱處理 油冷 馬氏體轉變 冷卻 紅外線測溫儀 退火 淬火和回火 工業汽輪機 再結晶晶粒 材料比重 淬火階段 淬火效果 動態冷卻 檢測表面 平均粒徑 時間界限 轉子鍛件 析出物 助熔劑 注入水 正火 耐力 保證 | ||
本發明涉及一種隔膜閥鍛件的熱處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驟: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所述隔膜閥鍛件的材料比重為:82%銅、10鋅%、5%鉛和3%助熔劑,所述隔膜閥鍛件的耐力為200N,所述隔膜閥鍛件中的再結晶晶粒中的析出物的平均粒徑為1.6-3.9nm,本發明提出的一種隔膜閥鍛件的熱處理方法,在淬火階段先水冷后油冷的方式,在水冷階段前5min采用動態冷卻并注入水同時攪拌的方法提高冷卻速度,水冷的同時用紅外線測溫儀檢測表面溫度,使工業汽輪機轉子鍛件的溫度快速降低至馬氏體轉變區溫度并嚴格控制水冷與油冷的時間界限;進入馬氏體轉變區溫度后,油冷降低其冷卻速度,充分保證了鍛件的淬火效果。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鍛件熱處理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隔膜閥鍛件的熱處理方法。
背景技術
鍛件是金屬被施加壓力,通過塑性變形塑造要求的形狀或合適的壓縮力的物件。這種力量典型的通過使用鐵錘或壓力來實現。鍛件過程建造了精致的顆粒結構,并改進了金屬的物理屬性。在零部件的現實使用中,一個正確的設計能使顆粒流在主壓力的方向。熱處理是金屬材料在固態下,通過加熱、保溫、冷卻的手段,改變金屬材料內部的組織狀態,從而獲得所需性能的一種熱加工工藝,現有的人處理方法,存在工序復雜,浪費能源,且處理后效果鍛件質量不高,因此有必要對其進行設計改進。
發明內容
本發明為解決公知技術存在的技術問題而提供一種隔膜閥鍛件的熱處理方法。
本發明為解決公知技術存在的技術問題所采取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隔膜閥鍛件的熱處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a.退火:將隔膜閥鍛件放入加熱爐,然后以100度1小時的速度進行階梯式加溫,加溫至600度溫度時,停止加溫,并保持2-3小時,然后進行冷卻,冷卻速度以1小時50度的速度下降,下降至300度時,出爐冷卻;
b.正火:將隔膜閥鍛件加熱到臨界溫度以上100-300度,保溫3-5個小時,然后在靜止的空氣中冷卻;
c.淬火:將隔膜閥鍛件在熱處理爐中升溫加熱,加熱至940~950度保溫,保溫時間為5-10小時,保溫結束后出爐先快速吊入初始水溫為10~25度的水中冷卻,水冷時間12-22min,再吊入初始油溫為10~25度的油中冷卻,油冷時間180-360min
d.回火:將隔膜閥鍛件升溫至700度后,爐冷至550度并保持該溫度24h,之后空冷直至鍛件溫度不高于140度。
進一步的,所述隔膜閥鍛件的材料比重為:82%銅、10鋅%、5%鉛和3%助熔劑。
進一步的,所述隔膜閥鍛件的耐力為200N。
進一步的,所述隔膜閥鍛件中的再結晶晶粒中的析出物的平均粒徑為1.6 -3.9nm。
本發明具有的優點和積極效果如下:
1.本發明提出的一種隔膜閥鍛件的熱處理方法,在淬火階段先水冷后油冷的方式,在水冷階段前5min采用動態冷卻并注入水同時攪拌的方法提高冷卻速度,水冷的同時用紅外線測溫儀檢測表面溫度,使工業汽輪機轉子鍛件的溫度快速降低至馬氏體轉變區溫度并嚴格控制水冷與油冷的時間界限;進入馬氏體轉變區溫度后,油冷降低其冷卻速度,充分保證了鍛件的淬火效果,獲得較多的馬氏體組織,同時減少了組織應力及熱應力;調質處理的回火階段,適當降低了回火溫度和回火后的冷卻速度,在提高了鍛件的強度的同時保證了韌塑性,并能有效減少鍛件的殘余應力。
具體實施方式
為能進一步了解本發明的發明內容、特點及功效,茲列舉以下實施例,詳細說明如下。
下面對本發明的一種隔膜閥鍛件的熱處理方法作詳細的描述:一種隔膜閥鍛件的熱處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溫州市嘉信金屬制品有限公司,未經溫州市嘉信金屬制品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10376327.7/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