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可變阻尼的抗蛇形油壓減振器、軌道列車及其設計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810369500.0 | 申請日: | 2018-04-24 |
| 公開(公告)號: | CN108518443B | 公開(公告)日: | 2020-11-24 |
| 發明(設計)人: | 王三槐;戴謀軍;吳忠發 | 申請(專利權)人: | 湖南聯誠軌道裝備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F16F9/19 | 分類號: | F16F9/19;F16F9/34;F16F9/48;F16F9/32 |
| 代理公司: | 上海碩力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31251 | 代理人: | 王法男 |
| 地址: | 412005 *** | 國省代碼: | 湖南;4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可變 阻尼 蛇形 油壓 減振器 軌道 列車 及其 設計 方法 | ||
1.軌道列車的設計方法,軌道列車包括車體和轉向架,車體底架和轉向架構架之間裝有油壓減振器,油壓減振器沿車體長度方向安裝,且對稱設置在車體左右兩側,所述的油壓減振器為可變阻尼的抗蛇形油壓減振器;
可變阻尼的抗蛇形油壓減振器,包括儲油缸(1)、同軸設置在儲油缸(1)內的壓力缸(2)、裝在壓力缸(2)內的活塞(3)、一端與活塞(3)固定另一端伸出儲油缸(1)前端的活塞桿(4)、裝在儲油缸(1)內且與活塞桿(4)導向配合的導向座(5)、與儲油缸(1)螺紋配合蓋在儲油缸(1)前端的外螺蓋(6)、裝在儲油缸(1)后端的底盤(7)和蓋在壓力缸(2)后端且在油壓的作用下可導通壓力缸(2)內外油液的底閥(8),導向座(5)蓋在壓力缸(2)的前端,活塞(3)將壓力缸(2)的內空腔分別為前腔(Ⅰ)和后腔(Ⅱ),前腔(Ⅰ)靠近導向座(5),后腔(Ⅱ)靠近底閥(8),儲油缸(1)與壓力缸(2)之間形成儲油腔(Ⅲ),前腔(Ⅰ)和后腔(Ⅱ)中均充滿油液,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活塞(3)上裝有沿軸向設置且在前腔(Ⅰ)油壓大于后腔(Ⅱ)油壓時開啟的伸長調節閥組(A)和與伸長調節閥組(A)反向且在前腔(Ⅰ)油壓小于后腔(Ⅱ)油壓時開啟的壓縮調節閥組(B),所述的儲油腔(Ⅲ)用油液和空氣充滿,且油液和空氣分別位于儲油腔(Ⅲ)徑向的兩側,儲油腔(Ⅲ)中設置沿軸向且與前腔(Ⅰ)之間形成油液回路的前卸壓通道(9)和沿軸向且與后腔(Ⅱ)之間形成油液回路的后卸壓通道(10),活塞(3)位于前卸壓通道(9)和后卸壓通道(10)之間,且活塞(3)沿軸向的厚度均小于前卸壓通道(9)和后卸壓通道(10)的軸向寬度;
所述的底閥(8)包括蓋在壓力缸(2)后端面上的底閥座(81)、沿中軸線貫穿底閥座(81)的底閥螺釘(82)、螺紋配合套在底閥螺釘(82)底端且位于后腔(Ⅱ)中的底閥螺母(83)、由多片厚度相同的彈性薄閥片疊加而成的組合彈性薄閥片(84)、擋板(85)、大閥片(86)、塔簧(87)和擋蓋(88),所述的底閥螺釘(82)的頭部位于儲油腔(Ⅲ)中,底閥座(81)上開有多個均勻分布且沿軸向設置的小過油通道(81.1),小過油通道(81.1)位于底閥螺釘(82)的外周,組合彈性薄閥片(84)和擋板(85)套在底閥螺釘(82)上,且夾在底閥螺釘(82)頭部的和底閥座(81)之間將兩個小過油通道(81.1)封閉,組合彈性薄閥片(84)與底閥座(81)接觸,擋板(85)與底閥螺釘(82)頭部接觸,底閥座(81)上開有一個沿軸向設置的大過油通道(81.2),且大過油通道(81.2)靠近儲油腔(Ⅲ)充滿油液的一側,所述的大閥片(86)、塔簧(87)和擋蓋(88)均為與底閥螺釘(82)同軸的環形結構,且均設置在后腔(Ⅱ)內,大閥片(86)貼在底閥座(81)上將大過油通道(81.2)封閉,塔簧(87)壓在大閥片(86)上,擋蓋(88)壓緊塔簧(87),擋蓋(88)通過底閥螺母(83)固定在底閥座(81)上;
所述的底盤(7)和底閥座(81)之間裝有沿軸向設置的定位銷(17),定位銷(17)固定在底閥座(81)上且伸入至底盤(7)上,且所述的定位銷(17)位于儲油腔(Ⅲ)充滿空氣的一側,底盤(7)在儲油腔(Ⅲ)充滿油液的一側開有沿徑向設置的過油槽(71);
其特征在于:
根據軌道列車的運行線路的直線路況,設計伸長調節閥組(A)和壓縮調節閥組(B)的開啟剛度,使油壓減振器具有足夠大的阻尼力和動態剛度抵制轉向架的蛇形運動,并設計油壓減振器中前卸壓通道(9)和后卸壓通道(10)之間的軸向間距,使列車在直線上運行時,活塞(3)在壓力缸(2)內始終位于前卸壓通道(9)和后卸壓通道(10)之間,油壓減振器保持足夠大的阻尼力和動態剛度;
根據軌道列車的運行線路的曲線路況,設計油壓減振器中前卸壓通道(9)和后卸壓通道(10)的軸向寬度,使列車在曲線上運行時,活塞(3)在壓力缸(2)內運動至前卸壓通道(9)或后卸壓通道(10)所對應的軸向位置,油壓減振器的阻尼力和動態剛度降低至接近為零。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軌道列車的設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卸壓通道(9)和后卸壓通道(10)均為與壓力缸(2)同軸設置的環形通道或沿軸向設置的油液管道,壓力缸(2)的側壁上開有與前卸壓通道(9)兩端連通的孔一(K1)和孔二(K2),與后卸壓通道(10)兩端連通的孔三(K3)和孔四(K4),前卸壓通道(9)和后卸壓通道(10)之間的軸向間距為40~60毫米,活塞(3)位于前卸壓通道(9)和后卸壓通道(10)的中點位置。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湖南聯誠軌道裝備有限公司,未經湖南聯誠軌道裝備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10369500.0/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