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W形終端雙頻帶雙極化平面縫隙天線在審
申請號: | 201810363916.1 | 申請日: | 2018-04-22 |
公開(公告)號: | CN108400439A | 公開(公告)日: | 2018-08-14 |
發明(設計)人: | 歐仁俠;祝穎;張華磊;鮑捷;陳洪斌;張光雷 | 申請(專利權)人: | 吉林醫藥學院 |
主分類號: | H01Q1/38 | 分類號: | H01Q1/38;H01Q1/50;H01Q5/50;H01Q9/04;H01Q13/20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地址: | 132013 吉*** | 國省代碼: | 吉林;22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關鍵詞: | 雙極化 雙頻帶 終端 天線 平面縫隙天線 雙頻帶特性 介質基板 同軸接頭 微帶線 饋源 共面波導饋線 介質基板背面 無線通信系統 印制 雙極化特性 端口隔離 工作頻帶 共面波導 交叉極化 饋電方式 平面結構 天線產生 隔離度 寬縫隙 構型 外接 正交 地板 | ||
1.一種W形終端雙頻帶雙極化平面縫隙天線,由介質基板(1)、印制在介質基板(1)正面上的W形饋源終端(2)、共面波導饋線(3)、矩形寬縫隙地板(4)、印制在介質基板(1)背面的上枝節(8)、左枝節(9)、右枝節(10)、微帶線(11)和外接的同軸接頭(5)、同軸接頭(6)構成,其特征在于:
a.所述的W形饋源終端(2)為W形金屬貼片,W形金屬貼片由兩個L形枝節對稱于天線中軸線交叉組合而成,通過一個V形枝節與共面波導饋線(3)相連接,V形枝節的頂點位于天線的中軸線上且對稱于天線的中軸線兩側,與兩個L形枝節相交叉,V形枝節與L形枝節的轉折角度同為90度,W形饋源終端(2)通過L形與V形巧妙的構型可以使天線產生雙頻帶特性;
b.所述的共面波導饋線(3)為一段特性阻抗為50Ω的矩形導帶,共面波導饋線(3)的上端與W形饋源終端(2)中的V形枝節頂點相連接,共面波導饋線(3)的下端外接同軸接頭(5);
c.所述的矩形寬縫隙地板(4)由矩形地板、連接導帶組成,矩形地板位于介質基板(1)下端,對稱于共面波導饋線(4)兩側,矩形地板通過介質基板(1)兩側和頂端的連接導帶連接后形成閉合的矩形寬縫隙(7),可以使天線結構更為緊湊,從而減小天線的設計尺寸,在矩形寬縫隙地板(4)上端的連接導帶下邊緣開一N形槽,通過N形槽改善天線在低頻段的阻抗匹配特性;
d.所述的同軸接頭(6)位于介質基板(1)下端中心軸上,同軸接頭(6)分別與共面波導饋線(4)和L形地板(5)的兩個下邊緣相連接;
e.所述的介質基板(1)背面印有上枝節(8)、左枝節(9)、右枝節(10)、微帶線(11),上枝節(8)位于微帶線(11)的頂端,方向朝右側,左枝節(9)位于微帶線(11)左側,右枝節(10)位于微帶線(11)右側,上枝節(8)、左枝節(9)、右枝節(10)通過微帶線(11)饋電,微帶線(11)位于介質基板(1)左側,微帶線(11)下端與同軸接頭(6)相連接,通過各枝節的組合實現雙頻帶特性,能夠提高天線的端口隔離度;
f.介質基板正面天線通過共面波導饋電,介質基板背面天線通過微帶線饋電,這兩種饋電方式組合可以產生兩種正交模式,從而實現雙極化。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W形終端雙頻帶雙極化平面縫隙天線,其特征在于所述的W形饋源終端(2)為W形金屬貼片,其中的L形枝節短邊長度L7為5.1mm~5.8mm,長邊長度L9為8mm~12mm,寬度W4為1mm~1.6mm,L形枝節轉折點距介質基板(1)下邊緣距離L2為6mm~8mm,距天線中軸線距離W3為4mm~6mm,V形枝節長度L8為5.5mm~7.5mm,寬度與L形枝節保持一致,V形枝節轉折點位于天線中軸線上,距介質基板(1)下邊緣距離L1為9mm~10.5mm。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W形終端雙頻帶雙極化平面縫隙天線,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共面波導饋線(3)中的特性阻抗為50Ω的矩形導帶長度L3為9mm~11mm,寬度W2為2.6mm~3.2mm。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W形終端雙頻帶雙極化平面縫隙天線,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矩形寬縫隙地板(4)由矩形地板、連接導帶組成,矩形地板寬度W1為12mm~14mm,長度L4為6.1mm~6.7mm,矩形寬縫隙地板(4)兩側連接導帶寬度W5為2.8mm~3.2mm,長度L6為15.3mm~16.2mm,矩形寬縫隙地板(4)上端連接導帶N形槽槽寬W7為25mm~27mm,N形槽兩端長L10為3.5mm~3.9mm。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W形終端雙頻帶雙極化平面縫隙天線,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介質基板(1)背面印有上枝節(8)、左枝節(9)、右枝節(10)、微帶線(11),各枝節與微帶線(11)的寬度W10為1.2mm~1.6mm,微帶線(11)距介質基板(1)右側的距離W8為23mm~25mm,上枝節(8)長W12為7mm~9mm,上枝節(8)距介質基板(1)下端的距離L14+L15+W10為11mm~14mm,左枝節(9)長度W11為4mm~5mm,左枝節(9)距介質基板(1)下端的距離L14為6mm~9mm,右枝節(10)長度W9為14mm~16mm,右枝節(10)距介質基板(1)下端的距離L13為2.5mm~4.5mm。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吉林醫藥學院,未經吉林醫藥學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10363916.1/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