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可分離式船錨在審
| 申請號: | 201810363074.X | 申請日: | 2018-04-2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8482581A | 公開(公告)日: | 2018-09-04 |
| 發明(設計)人: | 李健 | 申請(專利權)人: | 蕪湖渤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63B21/38 | 分類號: | B63B21/38;B63B21/44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241000 安徽省蕪湖*** | 國省代碼: | 安徽;3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船錨 錨頭 中心處 可分離式 左右兩側 船只 船舶設備 電機底座 空腔內壁 危險因素 形狀因素 傳統的 橫桿 放入 錨齒 錨環 收縮 風浪 船舶 行駛 水面 | ||
本發明涉及船舶設備技術領域,且公開了一種可分離式船錨,包括錨頭,所述錨頭的左右兩側均固定連接有錨齒,所述錨頭的頂部的中心處開設有U形孔,所述錨頭的上方設有錨身,所述錨身的頂部固定連接有錨環,所述錨身左右兩側的上方均固定連接有橫桿,所述錨身的底部的中心處開設有空腔,所述空腔內壁右側中心處固定連接有電機底座。本發明解決了上述背景技術所提出的問題,該發明通過這種收縮方式,當船舶在水面行駛時,當遇到風浪時,需要快速的放下船錨固定船只,但是傳統的船錨,因為其本身的形狀因素,放入水里時,下降速度慢,而給船只帶來了很多危險因素的問題,另外該發明結構簡單,使用方便,值得推廣。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船舶設備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可分離式船錨。
背景技術
錨泊設備是指船舶在起、拋錨時所用的設備和機械的總稱,由錨、錨鏈、錨鏈筒、制鏈器、錨機、錨鏈艙、錨鏈管和棄鏈器等幾部分組成,船錨是錨泊設備的主要部件,船錨是一種鐵制的停船器具,用錨纜連在船上,拋在水底或岸上,可以使船停穩,船錨是船舶的必備設備之一,在船舶的停靠過程中,往往需要將船錨拋入水中,使船錨與地形卡死從而保證船舶不會隨意漂流,船舶在水面行駛時,當遇到風浪時,需要快速的放下船錨固定船只,但是傳統的船錨,因為其本身的形狀因素,放入水里時,下降速度慢,而給船只帶來了很多危險因素,因此需要一種可分離式船錨。
發明內容
(一)解決的技術問題
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可分離式船錨,解決了上述背景技術所提出的問題。
(二)技術方案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可分離式船錨,包括錨頭,所述錨頭的左右兩側均固定連接有錨齒,所述錨頭的頂部的中心處開設有U形孔,所述錨頭的上方設有錨身,所述錨身的頂部固定連接有錨環,所述錨身左右兩側的上方均固定連接有橫桿,所述錨身的底部的中心處開設有空腔,所述空腔內壁右側中心處固定連接有電機底座,所述電機底座的左側面固定連接有支撐塊,所述支撐塊的上表面開設有第一弧形槽,所述電機底座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有電機,所述電機左側的輸出端固定連接有轉軸,所述轉軸的表面套接有滾軸,所述滾軸右側與第一弧形槽活動連接,所述滾軸表面的中央處套接有收縮卷盤,所述空腔內壁右側的中央處固定連接有固定塊,所述固定塊左側的中央處開設有第二弧形槽,所述滾軸貫穿收縮卷盤左側的內壁并與第二弧形槽內壁活動連接,所述空腔內壁的底部固定連接有防水板,所述收縮卷盤的正面的中央處纏繞有繩索,所述繩索遠離收縮卷盤的一端貫穿防水板與U形孔并固定連接有防脫塊,所述防脫塊與U形孔固定連接。
優選的,所述錨頭為實心板制作,所述錨頭的表面設有防銹層。
優選的,所述防脫塊的寬度大于U形孔內壁直徑,所述防脫塊位于U形孔的下方。
優選的,所述電機底座的下表面中央處固定連接有支撐桿,支撐桿遠離電機底座的一端與空腔內壁右側的下方固定連接。
優選的,所述第一弧形槽的內壁大于滾軸的直徑,所述第一弧形槽與滾軸相適配。
優選的,所述U形孔高度為十厘米,所述U形孔的內壁大于繩索的直徑。
工作原理:在使用時,當船錨放入水中時,將電機旋轉轉動轉輪,轉輪轉動滾輪,轉輪轉動收縮卷盤,使收縮卷盤內纏繞的繩索放出,繩索遠離收縮卷盤的一端連接在錨頭上,當電機旋轉時可以加快錨頭的下降速度,使錨頭快速的下降至水底并傾倒掛住地面,當需要收錨時,拉動錨身,通過電機反向旋轉,即可使錨頭脫離地面。
(三)有益效果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可分離式船錨。具備以下有益效果: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蕪湖渤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經蕪湖渤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10363074.X/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