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新能源汽車鋼管內表面電化學拋光裝置在審
| 申請號: | 201810360386.5 | 申請日: | 2018-04-20 |
| 公開(公告)號: | CN108546983A | 公開(公告)日: | 2018-09-18 |
| 發明(設計)人: | 趙文娟;趙文波;王文青 | 申請(專利權)人: | 安徽知之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25F3/24 | 分類號: | C25F3/24;C25F1/06;C25F7/00 |
| 代理公司: | 蕪湖思誠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34138 | 代理人: | 楊濤 |
| 地址: | 241000 安徽省蕪湖*** | 國省代碼: | 安徽;3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電解液供應口 鋼管內表面 電化學拋光裝置 新能源汽車 電解液箱 陽極電解 陰極電解 電解槽 絕緣棒 支撐腳 支撐臺 除銹 電化學 電源電性 鋼管加工 拋光處理 起吊裝置 驅動小車 行走機構 行走裝置 左側內壁 垂直的 導向座 控制閥 上端面 凹陷 拋光 導軌 內壁 左端 鋼管 連通 外部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新能源汽車鋼管內表面電化學拋光裝置,涉及鋼管加工技術領域,包括支撐腳和位于支撐腳上方的支撐臺、起吊裝置,支撐臺的上端面設有凹陷的電解槽、行走裝置和電解液箱,電解槽的左側內壁上設有電解液供應口且電解液供應口與電解液箱連通,電解液供應口上設有控制閥,電解液供應口的端面設有垂直的陽極電解棒,行走機構包括導軌、驅動小車、絕緣棒和導向座,絕緣棒的左端設有陰極電解棒,陽極電解棒和陰極電解棒與外部的電源電性連接,本發明通過電化學方法鍍鋼管的內壁進行除銹、拋光處理,從而提高了鋼管內表面的光澤,提高了拋光質量,降低了成本。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鋼管加工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新能源汽車鋼管內表面電化學拋光裝置。
背景技術
電化學拋光又稱電解拋光,是指在一定的外加電壓下,將直流電流通過電解池使金屬工件在電解液中發生陽極溶解,從而整平金屬表面并使之產生光澤的加工過程。
與常規的機械拋光相對比,電化學拋光具有以下特點:
(1)電化學拋光是以被拋光體為陽極,使之產生電化學溶解,將其表面平滑、光澤化;而機械拋光是靠切削、塑性變形、磨耗除掉被拋光面的凸部來得到平滑面,這種差別會影響被拋光金屬表面的各種性質。
(2)機械拋光是對被拋光表面進行磨削而得到平滑表面的過程。這樣在零件表面有一層冷作硬化的變形層,同時還會夾雜一些拋光磨料。而電化學拋光表面沒有機械力作用,不致引起表層金屬流動出現冷作硬化層,不會夾雜外來物質,也不會因局部加熱而產生組織變化。
(3)對于形狀復雜的零件、線材、薄板和細小的零件,采用電化學拋光比機械拋光容易得多。
(4)電化學拋光的生產效率比機械拋光的生產效率高,重復性良好,操作方法容易掌握,勞動強度小,不易受操作者熟練程度的影響,無噪音、無粉塵。
電化學拋光效果的好壞主要以兩個定量指標:表面粗糙度和表面光澤度來衡量,電化學拋光工藝參數的確定即以此為根據。金屬表面粗糙度的高低,不僅直接影響金屬表面的外觀質量,同時也間接影響到金屬的耐腐蝕性、耐磨性、使用壽命和生物相容性等性能。而表面光澤度也是評判金屬外觀質量的重要指標。兩者均能直接反映金屬表面的外觀質量,一般而言,金屬的表面粗糙度越低,光澤度越高,拋光表面的質量也就越好。但是,無論從兩者的本質或是評定方法和標準來看,都不具有同一性,它們是不能相互替代的。有些表面的光澤度很好,但粗糙度并不低,而有些表面的光澤度差,但它的粗糙度卻較低,所以拋光表面的粗糙度和光澤度兩項指標不能混同,應嚴格區分。
日常生活中,鋼管作為常用的新能源汽車內部使用的材料,被廣泛的應用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因為鋼管不僅具有一定的硬度和剛度,表面的光澤度也較為良好,而且不容易生銹,但是我們都知道,即使是再優良的材料,如果長期處于惡劣的環境中或者腐蝕性較高的環境中,都會銹跡斑斑,因此鋼管在長期的使用過程中也會產生銹斑,當鋼管的外表面產生銹斑時,利用常規的機械化除銹方式就可以進行清理,但是當鋼管的內表面產生銹斑的話,常規的機械化除銹方式是不適用的,因此需要利用電化學方式進行除銹拋光處理,從而提高鋼管內便面的光澤度。
而現有技術中的對鋼管的內表面進行除銹拋光的裝置工作效率較低,拋光難度較大,使得成本較高且拋光質量較差。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新能源汽車鋼管內表面電化學拋光裝置,以解決現有技術中導致的上述多項缺陷。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安徽知之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未經安徽知之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10360386.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