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原位氣相沉積法燒制仿鈞紅釉的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810326772.2 | 申請日: | 2018-04-12 |
| 公開(公告)號: | CN108285271B | 公開(公告)日: | 2020-07-24 |
| 發明(設計)人: | 朱聰旭;鄭直;李濟垚;劉新芳;馮銘華;法文君 | 申請(專利權)人: | 許昌學院 |
| 主分類號: | C03C8/00 | 分類號: | C03C8/00;C04B41/90 |
| 代理公司: | 西安銘澤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61223 | 代理人: | 俞曉明 |
| 地址: | 461000 河*** | 國省代碼: | 河南;4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原位 沉積 燒制 仿鈞紅釉 方法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原位氣相沉積法燒制仿鈞紅釉的方法,具體是將長石、石英、滑石、方解石及納米氧化鋁制成的釉漿涂敷在陶瓷素坯表面,得到施釉陶瓷素坯,將施釉素坯干燥后與石墨基復合材料一起置于馬弗爐中燒制,最后得到具有仿鈞紅釉呈色效果的鈞瓷產品。本發明將含銅的石墨基復合材料與施釉陶瓷素坯一起置于馬弗爐中,在空氣氣氛條件下,利用燒制過程中石墨的不充分燃燒產生還原性一氧化碳,同時還利用燒制過程中產生的銅蒸汽,通過原位氣相沉積法制備得到釉質瑩潤的仿鈞紅釉,解決了傳統鈞紅釉需要在釉料中添加銅元素化合物及需要還原性氣氛的問題,并降低了仿鈞紅釉的釉燒溫度及制備成本,實現仿鈞紅釉制備環保節能的目的。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傳統陶瓷制備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原位氣相沉積法燒制仿鈞紅釉的方法。
背景技術
鈞瓷作為宋代五大名瓷的代表之一,經過時代變遷仍聞名于世,這得益于其豐富的窯變、開片及玉質感的釉質。仿鈞紅釉作為鈞瓷釉的典型代表,至今仍被陶瓷愛好者視為瑰寶。
目前普遍認為仿鈞紅釉呈色主要依靠銅元素的低價態,因此燒制仿鈞紅釉均需要在還原氣氛且釉燒溫度在1300℃附近進行燒制,釉料中均需要含有銅元素化合物。通常是在釉料中摻雜一定比例的含銅化合物的方法引入銅元素,這種情況對含銅化合物的用量和品質要求非常嚴格,而且每批礦物原料的不同均可能造成燒制失敗。此外,這種燒制方法對還原焰的控制要求比較高,稍有不慎就可能出現煙熏、色臟且流釉等缺陷的出現,造成了仿鈞紅釉燒制成品率較低,不利于仿鈞紅釉作為日用瓷釉、藝術瓷釉的大批量生產;另一方面,工業上大多采用氣燒的方式燒制,燒制過程中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粉塵等,對環境造成了極大污染。
因此,很有必要開發出一種新的燒制仿鈞紅釉的方法,以解決上述弊端。
發明內容
為了克服上述現有技術的缺點,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原位氣相沉積法燒制仿鈞紅釉的方法,能夠在保持仿鈞紅釉瑩潤如玉的釉質基礎上,達到有效降低釉燒溫度、節約成本且環保無污染的目的。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原位氣相沉積法燒制仿鈞紅釉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步驟1,將基礎釉料、水、氧化鋁磨球按照1.0:1.2:2.0的質量比混合后于200r/min的轉速下球磨24h,球磨完畢得到漿料,將漿料過180目網孔篩,然后用水將過網孔篩后的漿料比重調制到1.50-1.65g/cm3,調制完畢即得到基礎釉漿;
其中,所述基礎釉料由以下質量百分比的組分組成:鉀長石20-25%、鈉長石20-25%、石英10-20%、方解石10-25%、滑石5-15%、納米氧化鋁5-15%,上述各組分的質量百分比之和為100%;
步驟2,將陶瓷素坯放入馬弗爐中,在空氣氣氛條件下于880℃保溫30min,保溫完畢后隨爐冷卻至室溫,得到素燒陶瓷坯體;
步驟3,將步驟1中制備出的基礎釉漿均勻涂敷在步驟2中素燒陶瓷坯體表面,得到施釉陶瓷素坯,將施釉陶瓷素坯于70-80℃下干燥3-5h,干燥完畢得到干燥施釉陶瓷素坯;
步驟4,將相當于步驟3中所施基礎釉漿質量5倍的石墨基復合材料置于馬弗爐中,然后將步驟3中制得的干燥施釉陶瓷素坯也放入盛有石墨基復合材料的馬弗爐中,在空氣氣氛條件下于1150-1200℃下燒制30-90min,燒制完畢后隨爐冷卻至室溫,即得到所述仿鈞紅釉。
優選的,所述納米氧化鋁的平均粒徑為60nm。
優選的,所述步驟3中施釉陶瓷素坯的釉層厚度為0.8-1.2mm。
優選的,所述步驟4中石墨基復合材料裝入剛玉坩堝,然后再將裝有石墨基復合材料的剛玉坩堝置于馬弗爐中。
優選的,所述石墨基復合材料為由鱗片石墨與含銅材料制備而成的復合材料。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許昌學院,未經許昌學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10326772.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