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大規模建立梨形環棱螺家系的裝置和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810323323.2 | 申請日: | 2018-04-1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8617559B | 公開(公告)日: | 2020-12-01 |
| 發明(設計)人: | 金武;何義進;聞海波;馬學艷;薛婷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 |
| 主分類號: | A01K61/51 | 分類號: | A01K61/51;A01K61/53 |
| 代理公司: | 南京經緯專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樓高潮 |
| 地址: | 214081***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大規模 建立 梨形環棱螺 家系 裝置 方法 | ||
本發明涉及一種大規模建立梨形環棱螺家系的裝置及方法,包括螺桿、支撐面、螺籠,螺桿作為立柱支撐整個裝置,支撐面與螺桿套接,螺桿上下兩端固定,螺籠相互疊加放置在相鄰支撐面之間,每個螺籠組合的上端和下端分別與相鄰支撐面相抵。根據需要每組裝置配備M個螺籠,共配備N組裝置,構建M×N個家系,每個雌螺的后代都養在同一個螺籠中。本發明可以根據需要同時構建多個梨形環棱螺家系,裝置占地少、空間利用率高,幼螺存活率高,生長良好,滿足了大規模建立梨形環棱螺家系的需求,同時將兩性個體分別飼養,控制雄性個體交配頻率,減少了優秀雄性個體的消耗,保護了寶貴的種質資源,提高了梨形環棱螺的繁殖效率和后代質量。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水產動物的遺傳育種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大規模建立梨形環棱螺家系的裝置及方法。
背景技術
梨形環棱螺(Bellamya purificata)俗稱螺螄、豆田螺、石螺,是環棱螺屬個體最大的種。該種全國分布廣、產量大且用途多,是青魚、寬體金線蛭、中華絨螯蟹和甲魚等水產經濟動物及部分水禽的重要餌料之一,同時也是廣大居民非常喜愛的水產品之一,因此日益受到廣泛關注。作為淡水水域生態系統中重要的一環,梨形環棱螺既是消費者,又充當分解者,以濾食水體浮游生物為食,同時舔舐環境中的有機碎屑,它在控制水域環境有機物沉積、維持濕地功能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梨形環棱螺的繁殖生物學顯著區別于其他貝類。梨形環棱螺屬于卵胎生,在繁殖季節,雌雄個體交配完成受精過程,后代在雌螺體內完成發育后,逐次排出體外。
水產動物家系選育作為一種主流育種方法,其要求數據獲得過程中必須嚴格控制除遺傳因子以外的因素(如:水溫、光照、營養等)。在魚類和其他貝類的家系選育中可以采用一雄對多雌的方法構建半同胞家系,在梨形環棱螺的家系選育中由于繁殖特性限制,僅能按照雌雄一對一的方法構建全同胞家系。因此,在梨形環棱螺的繁殖過程中,必須盡最大可能保證環境的一致性,盡可能減少非遺傳因子對數據的影響。
在自然環境中,梨形環棱螺多隨機交配繁殖后代,因雄性個體交配過頻,導致成年群體中雄性個體比例急劇下降。通過數據分析篩選到性狀優良的雄性親本后,極有可能該個體已經死亡,導致優異種質資源丟失。因此,為控制雄性個體交配頻率、保存優異種質資源,急需開發一種大規模高效建立梨形環棱螺家系的裝置及方法。
發明內容
為解決上述問題,克服現有技術構建梨形環棱螺家系的困難,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大規模建立梨形環棱螺家系的裝置和方法,以解決傳統技術中在梨形環棱螺家系建立過程中的存在的繁殖效率低,優異種質資源流失的缺陷和不足。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大規模建立梨形環棱螺家系的裝置,包括螺桿、支撐面、螺籠,螺桿作為立柱支撐整個裝置,支撐面與螺桿套接,分布在螺桿上以固定螺桿,螺桿上下兩端固定,螺籠的上下兩部分相互扣壓可拆卸地連接,螺籠相互疊加放置在相鄰支撐面之間,每個螺籠組合的上端和下端分別與相鄰支撐面相抵。
進一步的,支撐面與螺桿固定連接。
進一步的,支撐面與螺桿活動連接,支撐面沿螺桿的軸向上下移動。
進一步的,螺桿的材質為硬質塑料、金屬中的一種。
進一步的,螺桿上下兩端通過螺母、扣帽固定。
進一步的,頂端支撐面和底端支撐面為硬質隔板,中間支撐面為硬質隔板與軟質網紗面中的一種。
進一步的,支撐面的形狀為正方形、長方形、菱形、多邊形、圓形、橢圓形中的一種。
進一步的,螺籠的上下兩部分結構相同,均為碗狀結構,敞口端的對稱位置向外延伸,形成兩個外延部。
進一步的,螺籠的上下兩部分結構的對應位置的外延部通過扎帶、螺釘、卡扣中的一種進行連接。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未經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10323323.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