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船用拖拽式海洋能采集發電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810311136.2 | 申請日: | 2018-04-09 |
| 公開(公告)號: | CN108571413B | 公開(公告)日: | 2020-07-28 |
| 發明(設計)人: | 劉宇 | 申請(專利權)人: | 南通風電運維海洋工程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F03B13/00 | 分類號: | F03B13/00;B63H20/00 |
| 代理公司: | 廣州天河萬研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44418 | 代理人: | 劉強 |
| 地址: | 226200 江蘇省南***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船用拖拽式 海洋 采集 發電 裝置 | ||
本發明涉及一種船用拖拽式海洋能采集發電裝置,包括承載底座、卷揚機構、牽引鋼纜、導流管、驅動渦輪、發電機、流量傳感器、角度傳感器及控制電路,承載底座包括承載龍骨、承載腔、工作臺,工作臺與卷揚機構相互連接,卷揚機構通過牽引鋼纜與導流管相互連接,驅動渦輪、發電機均嵌于導流管內,導流管外側面設至少兩個導流翼,流量傳感器位于導流管前端面和后端面,角度傳感器安裝在轉臺機構位置處。本發明一方面有效適應滿足與多種類型船舶配套運行的需要,另一方面在船舶運行過程中,利用船舶運行時產生的水流和水體自身產生的水流進行發電作業,并將產生的電能反饋到船舶,從而達到降低船舶運行能耗的目的。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海洋能采集設備,確切地說是一種船用拖拽式海洋能采集發電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各類船舶在運行過程中,主要是通過船舶自身攜帶的油料等燃料為船舶運行提供動力,雖然可以滿足使用需要,但也導致船舶運行是的能耗相對較高,而船舶在運行過程中,一方面船舶自身與水面會會產生流速較大的水流,另一方面船舶運行的水體自身往往也會產生較大的水流,因此如可利用水流實現發電,并將產生電能反饋回船舶自身的動力系統中,成為了提高船舶運行效率,降低運行能耗的重要途徑之一,而當前針對這一問題尚缺乏有效的解決手段和相關設備,因此針對這一現狀,迫切需要開發一種全新的海洋能采集設備,以滿足實際使用的需要。
發明內容
針對現有技術上存在的不足,本發明提供一種船用拖拽式海洋能采集發電裝置,該發明結構簡單,使用靈活方便,通用性、集成性及運行自動化程度高,一方面有效適應滿足與多種類型船舶配套運行的需要,另一方面在船舶運行過程中,利用船舶運行時產生的水流和水體自身產生的水流進行發電作業,并將產生的電能反饋到船舶,從而達到降低船舶運行能耗的目的。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是通過如下的技術方案來實現:
一種船用拖拽式海洋能采集發電裝置,包括承載底座、卷揚機構、牽引鋼纜、導流管、驅動渦輪、發電機、流量傳感器、角度傳感器及控制電路,承載底座包括承載龍骨、承載腔、工作臺,其中承載龍骨與船舶底部外表面連接,承載腔和工作臺均通過導向滑軌嵌于承載龍骨內,并與承載龍骨滑動連接,工作臺至少一個,且每個工作臺均與一個卷揚機構相互連接,卷揚機構通過牽引鋼纜與導流管相互連接,導流管為空心管狀結構,驅動渦輪、發電機均嵌于導流管內,并沿著導流管軸線方向從前置后分布,驅動渦輪、發電機與導流管同軸分布,且驅動渦輪與發電機間通過傳動軸相互連接,導流管外側面設至少兩個導流翼,各導流翼環繞導流管軸線均布且導流翼通過轉臺機構與導流管外表面鉸接,轉臺機構軸線與導流管軸線垂直分布,導流翼表面與導流管軸線呈0°—90°夾角,流量傳感器至少兩個,并分別位于導流管前端面和后端面,角度傳感器安裝在轉臺機構位置處,且每個轉臺機構均設至少一個角度傳感器,控制電路嵌于承載腔內,并分別與卷揚機構、發電機、流量傳感器、角度傳感器、轉臺機構及船舶控制電路電氣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的導流管為梭形結構、水滴型結構及軸向截面為矩形結構中的任意一種。
進一步的,所述的導流管內表面均布若干導流板,所述的導流板環繞導流管軸線呈螺旋裝結構分布。
進一步的,所述的驅動渦輪、發電機直徑均不大于導流管內徑的4/5。
進一步的,所述的導流管側表面另設至少兩個測距裝置,且所述的測距裝置軸線與導流管軸線垂直分布,并環繞導流管軸線均布,所述的測距裝置分別與控制電路電氣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的導流管通過至少兩條牽引鋼纜與卷揚機構連接,且各牽引鋼纜環繞導流管軸線均布。
進一步的,所述的控制電路為基于單片機的控制電路,且控制電路設無線數據通訊裝置、充放電控制電路。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南通風電運維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未經南通風電運維海洋工程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10311136.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