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5號染色體上與水稻耐鹽QTL緊密連鎖的SSR標記的挖掘及應用有效
| 申請號: | 201810308056.1 | 申請日: | 2018-04-08 |
| 公開(公告)號: | CN108486273B | 公開(公告)日: | 2021-08-03 |
| 發明(設計)人: | 徐杰;何水華;張賢;張碩;楊澤坤;王玲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墾種業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12Q1/6895 | 分類號: | C12Q1/6895;C12N15/11 |
| 代理公司: | 長沙新裕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43210 | 代理人: | 劉加 |
| 地址: | 200086 上海***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染色體 水稻 qtl 緊密 連鎖 ssr 標記 挖掘 應用 | ||
本發明公開了5號染色體上與水稻耐鹽QTL緊密連鎖的SSR標記的挖掘及應用。本發明采用優良的水稻耐鹽品種海湘030為母本、鹽敏感水稻品種連粳4號為父本,構建了F2群體為定位群體,通過采用稻池鹽害鑒定方法,檢測指標選擇水稻分蘗盛期時植株鮮重,獲得各個家系和親本的耐鹽指數,將耐鹽指數和SSR標記數據進行連鎖分析,獲得了5號染色體上與水稻耐鹽QTL緊密連鎖的兩個SSR標記,通過檢測5號染色體上該2個引物標記的帶型數據,可以預測該植株的耐鹽性,加快了耐鹽水稻的篩選效率,加快了水稻耐鹽育種進程。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5號染色體上與水稻耐鹽QTL緊密連鎖的SSR標記的挖掘及應用,屬于農業科學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從進入21世紀后,科學技術以及工農業的迅速發展,使人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也帶來了不容忽視的弊端,如氣候變化、環境污染、土壤退化以及水土流失等。尤其是在我國,人口的不斷增長,直接引起現有耕地面積的不斷減少,同時也加劇了土壤的結構破壞與土地鹽堿化。土壤鹽堿化己成為全球農業化生產的一個日益嚴重的問題,不僅導致可利用耕地面積逐年減少,也使農作物的生長受到嚴重的影響。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糧農組織不完全統計,全世界鹽堿地面積有9.54億hm2,分布在世界各大洲干旱地區。中國地域遼闊,氣候多樣,鹽堿土分布也遍布各地,我國鹽堿地面積為9913萬hm2,僅次于澳大利亞、蘇聯,居世界第三位,我國鹽堿地的分布區域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帶以及東北、西北、華北的內陸地區。這些地區的鹽堿土地成分也各不相同,主要是濱海鹽堿土、平原鹽堿土以及草原鹽堿土,并有逐漸擴大的趨勢。全球鹽堿地的面積正在逐年增加,分布范圍也在擴大。越來越多的農業用地受到鹽堿脅迫并已嚴重影響我國的水稻產量,成為土壤鹽堿化區域穩產的主要限制因素。
鹽堿地的形成改變了土壤的結構成分,便會對植物產生鹽脅迫。鹽脅迫是指土壤中可溶性鹽含量過多對植物生長發育所產生的危害。當土壤中鹽含量過高時,便會給植物帶來生理干旱、離子毒害、生理代謝紊亂等危害。水稻是一種對鹽脅迫中度敏感的作物,鹽脅迫成為鹽堿稻區水稻正常生長的主要制約因素。研究發現,鹽脅迫會嚴重影響水稻的生長發育,細胞代謝活性顯著下降,內質網損壞和質壁分離,細胞質中高電子密度的蛋白質積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受到嚴重影響,最終導致產量損失甚至死亡。其中,粳稻耐鹽性中等以上,而秈稻耐鹽性較差,嚴重時播種后不能出苗。水稻作為重要的糧食資源,土壤鹽漬化會對水稻生產的穩定發展帶來嚴重的危害,從而影響我國的糧食安全。
目前,農業上治理鹽堿地的方法主要有物理改良措施、水利改良措施、化學改良措施和生物改良措施四種。物理改良措施是指種植農作物前可通過平整土地、及時松土、微區改土等可提高土壤的滲水通氣性,抑制水分的蒸發,也可摻入些客土或者砂石,改善土質,降低土壤的堿性。這些措施可有效促進鹽堿地土壤結構的改良與優化;水利改良措施是指對處于淡水河附近或地下水資源豐富的地區,可采用泡田洗鹽的方法,挖溝引流,淡水灌溉,使土壤表層的鹽分隨水流入土壤深層,進而可使種植層達到作物生長的先決條件,還可通過機械排水、暗管排水、豎井排水等方法有效排出鹽堿地的鹽分;化學改良措施是指為了降低土壤的酸堿度與含鹽量,提高土壤中微生物和酶的活性,可以向鹽堿地中加入酸性鹽類物質改變鹽堿地的性質,對于堿化土壤可加入含鈣物質置換土壤膠體表面吸附的鈉,石膏作為一種傳統的化學改良劑,不僅可降低土壤的堿化度、pH值以及土壤的堅實度,還可提高土壤的滲透速率以及脫鹽率,同時,為了更好地改善鹽堿土土壤性質,可將石膏、粉煤灰與糠醛澄混合得到組合改良劑,能更好的提高土壤的滲透速度與總孔隙度,此外,改良鹽堿土還可用工業副產品硫酸,也可取得明顯的效果;生物改良措施主要包括提高鹽堿地植物的耐鹽能力,引進耐鹽植物以及培育耐鹽新品種和轉抗鹽基因作物三種方法,國內外多項研究表 明,通過生物措施進行改良、開發和利用鹽堿地是目前最有效的途徑。美國學者通過種植鹽生植物來控制土壤中的鹽分。澳大利亞科學家在澳洲沿海地區發現了名為濱藜的鹽生灌木,該植物喜鹽,具有降水,吸收土壤鹽分的作用,運用生物方法降水排鹽,并結合畜牧業,休耕免耕相結合等措施,使澳大利亞的鹽堿地改良步入可持續發展的軌道。另外,巴基斯坦也注意到種植耐鹽植物,不僅成本低,而且收效快,可達到鹽堿地改良與利用相結合的目的。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墾種業股份有限公司,未經中墾種業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10308056.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