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基于端到端卷積神經網絡的無線電信號識別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810261711.2 | 申請日: | 2018-03-28 |
| 公開(公告)號: | CN108764013A | 公開(公告)日: | 2018-11-06 |
| 發明(設計)人: | 周鑫;何曉新;邱源;任海玉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科學院軟件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G06K9/00 | 分類號: | G06K9/00;G06N3/04;G06N3/08 |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迪生專利代理有限責任公司 11251 | 代理人: | 楊學明;鄧治平 |
| 地址: | 100190 ***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卷積神經網絡 預處理 無線電信號 采樣數據 觀察窗口 端到端 瀑布圖 離散傅里葉變換 待識別信號 預處理步驟 標簽分類 布爾向量 傳統特征 對齊處理 分類識別 輸出頻譜 數據格式 特征提取 信號識別 重大活動 重點區域 重要意義 魯棒性 映射層 智能化 頻譜 無線電 輸出 監管 | ||
本發明涉及一種基于端到端卷積神經網絡的無線電信號識別方法,其特征在于對觀察窗口的原始I/Q采樣數據先后執行預處理和卷積神經網絡識別兩個步驟。其中,預處理步驟以觀察窗口的原始I/Q采樣數據作為輸入,經過離散傅里葉變換和數據格式對齊處理后,輸出頻譜瀑布圖;卷積神經網絡識別步驟以預處理所得的頻譜瀑布圖作為輸入,經過CNN特征提取層、MLP特征映射層和BR多標簽分類層后,輸出表征所有待識別信號是否存在的一維布爾向量。與傳統特征提取+分類識別的模式相比,本發明采用端到端的技術解決思路,避免了復雜而低效的特征工程,提高了信號識別的準確性、魯棒性和智能化水平,對重點區域以及重大活動現場的無線電監管具有重要意義。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無線電監測技術領域,涉及一種基于端到端卷積神經網絡(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的無線電信號識別方法,用于解決傳統無線電信號識別中面臨的特征提取過于復雜的問題,提高無線電信號識別的能力和智能化水平。
背景技術
近年來,隨著無線通信技術的發展,特別是物聯網的興起,無線電波已經成為連通萬物的重要載體。然而,無線電波開放性的特點,使其容易受到干擾和非法利用,導致正常通信系統受擾中斷、虛假反動言論傳播等嚴重問題。因此,無線電安全已經成為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無線電監測與管理,特別是在機場、邊境等重點區域以及重大活動現場的無線電監管,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迫切需求。
簡單而言,無線電監測包括三個任務:探測、識別和定位。其中,探測利用無線電接收設備獲取基本的電磁數據;識別則通過數據處理提取更加抽象而實用的特征,并以此進行分類;最后,對于識別出的非法信號,還可利用無線電定位的方法搜尋發射源,為無線電監管和執法提供支持。由此可見,無線電信號識別是探測的升華,又是定位的基礎,在無線電監測中處于核心地位,歷來都是無線電監測技術研究的重點與難點。
早期的無線電信號識別,是利用各種頻譜采集設備采集空中射頻信號,經過處理后,以頻譜圖、瀑布圖、余暉圖等可視化方式展現出來,然后由專業人員分析信號時頻特征并尋找目標信號。這種做法對操作人員的專業素質要求非常高,而且當監測時間變長或無線電信號較多時,人工分析效率和準確率也會大幅下降。
目前比較流行的無線電信號識別方式,是先由本領域專家精心挑選信號關鍵特征(如循環譜密度、高階中心矩函數、功率譜密度最大值、瞬時相位的標準差等),然后利用傳統的信號處理算法計算特征參數值,最后再基于固定規則或者機器學習的方法進行分類。通常,一個模型需要選取其中的幾項甚至十幾項特征作為模型輸入,計算復雜度非常高,很難實際部署使用。同時,受信號波形多樣性和多徑衰落效應的影響,該方法在特征選擇和判決準則方面也缺乏普適性。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出一種基于端到端卷積神經網絡的無線電信號識別方法,將人工智能與無線電信號處理技術深度融合,解決了傳統無線電信號識別中面臨的人工特征提取過于復雜的問題,提高無線電信號的識別能力和智能化水平。
本發明的技術解決方案如下所述。
一種基于端到端卷積神經網絡的無線電信號識別方法,其特征在于對觀察窗口的原始I/Q采樣數據先后執行預處理和卷積神經網絡識別兩個步驟,具體如圖1所示。其中,預處理步驟以觀察窗口的原始I/Q采樣數據作為輸入,經過離散傅里葉變換和數據格式對齊處理后,輸出頻譜瀑布圖;卷積神經網絡識別步驟以預處理所得的頻譜瀑布圖作為輸入,經過CNN(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卷積神經網絡,簡稱CNN)特征提取層、MLP(Multi-layer Perceptron,多層感知器,簡稱MLP)特征映射層和BR(Binary Relevance,二元關聯,簡稱BR)多標簽分類層后,輸出表征所有待識別信號是否存在的一維布爾向量。與傳統特征提取+分類識別的模式相比,本發明采用端到端的技術解決思路,避免了復雜而低效的特征工程,提高了信號識別的準確性、魯棒性和智能化水平,并降低了計算復雜度,具體如圖2所示。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科學院軟件研究所,未經中國科學院軟件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10261711.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