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微球形聚焦測井的裂縫評價方法及系統有效
| 申請號: | 201810253707.1 | 申請日: | 2018-03-26 |
| 公開(公告)號: | CN110362840B | 公開(公告)日: | 2022-02-22 |
| 發明(設計)人: | 南澤宇;劉志遠;李軍;張軍;李浩;武清釗;金武軍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 |
| 主分類號: | G06F30/20 | 分類號: | G06F30/20;G06F30/13 |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創畢升專利事務所 11218 | 代理人: | 孫向民;廉莉莉 |
| 地址: | 100027 北***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球形 聚焦 測井 裂縫 評價 方法 系統 | ||
1.一種微球形聚焦測井的裂縫評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裂縫評價方法包括:
基于微球形聚焦測井的數值模擬模型,制作裂縫累積開度評價圖版;
基于所述裂縫累積開度評價圖版,獲取裂縫累積開度;
基于所述裂縫累積開度,獲取裂縫孔隙度和裂縫密度;
其中,獲取所述裂縫累積開度包括:
根據鉆井資料確定地層溫度下的泥漿電阻率,獲取裂縫電阻率;
基于測量點上8-12米范圍內及測量點下8-12米范圍內視電阻率的平均值,獲取基巖電阻率;
基于所述裂縫電阻率和所述基巖電阻率,建立所述裂縫累積開度的計算式;
所述計算式為:
式中,wf為裂縫累積開度;
a、b為擬合參數,為常數;
Rb為基巖電阻率;
Rmsfl為微球形聚焦測井視電阻率;
其中,通過式(1)對所述裂縫累積開度評價圖版擬合,獲取擬合參數a、b,并通過式(1)在測井軟件中連續計算所述裂縫累積開度;
通過下式獲取所述裂縫孔隙度:
式中,為裂縫孔隙度;
wf為裂縫累積開度;
L為主電極厚度;
θ為裂縫法線方向與井眼方向夾角;
r為探測深度。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微球形聚焦測井的裂縫評價方法,其中,所述裂縫評價方法還包括:
基于巖心、成像測井資料,獲取裂縫參數;
建立所述裂縫參數與所述裂縫累積開度、所述裂縫孔隙度和所述裂縫密度的關系,對所述裂縫評價方法進行驗證及刻度。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微球形聚焦測井的裂縫評價方法,其中,制作所述裂縫累積開度評價圖版還包括:
根據微球形聚焦測井儀器的極板結構,建立微球形聚焦測井的數值模擬模型;
基于所述數值模擬模型,建立不同基巖、泥漿電阻率條件下,所述裂縫累積開度評價圖版。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微球形聚焦測井的裂縫評價方法,其中,所述裂縫累積開度評價圖版為裂縫累積開度與視電阻率降低率的關系版圖。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微球形聚焦測井的裂縫評價方法,其中,所述裂縫密度為所述裂縫累積開度除以統計所得單條裂縫開度向上取整。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微球形聚焦測井的裂縫評價方法,其中,基于巖心單條裂縫開度統計和成像測井解釋單條裂縫開度統計,獲取所述單條裂縫開度。
7.一種微球形聚焦測井的裂縫評價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裂縫評價系統包括:
存儲器,存儲有計算機可執行指令;
處理器,所述處理器運行所述存儲器中的計算機可執行指令,執行以下步驟:
基于微球形聚焦測井的數值模擬模型,制作裂縫累積開度評價圖版;
基于所述裂縫累積開度評價圖版,獲取裂縫累積開度;
基于所述裂縫累積開度,獲取裂縫孔隙度和裂縫密度;
其中,獲取所述裂縫累積開度包括:
根據鉆井資料確定地層溫度下的泥漿電阻率,獲取裂縫電阻率;
基于測量點上8-12米范圍內及測量點下8-12米范圍內視電阻率的平均值,獲取基巖電阻率;
基于所述裂縫電阻率和所述基巖電阻率,建立所述裂縫累積開度的計算式;
所述計算式為:
式中,wf為裂縫累積開度;
a、b為擬合參數,為常數;
Rb為基巖電阻率;
Rmsfl為微球形聚焦測井視電阻率;
其中,通過式(1)對所述裂縫累積開度評價圖版擬合,獲取擬合參數a、b,并通過式(1)在測井軟件中連續計算所述裂縫累積開度;
通過下式獲取所述裂縫孔隙度:
式中,為裂縫孔隙度;
wf為裂縫累積開度;
L為主電極厚度;
θ為裂縫法線方向與井眼方向夾角;
r為探測深度。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未經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10253707.1/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目標多亮點仿真模型
- 下一篇:頂部接口邏輯模型建立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