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基于波導饋電的六諧振腔組成的雙工器有效
| 申請號: | 201810244113.4 | 申請日: | 2018-03-23 |
| 公開(公告)號: | CN108321474B | 公開(公告)日: | 2019-12-10 |
| 發明(設計)人: | 王世偉;林景裕;羅聰;吳宇明 | 申請(專利權)人: | 華南理工大學 |
| 主分類號: | H01P1/20 | 分類號: | H01P1/20;H01P1/203;H01P1/207 |
| 代理公司: | 44245 廣州市華學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君 |
| 地址: | 510640 廣***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雙模諧振腔 饋電波導 腔壁 雙工器 波導饋電 耦合 諧振腔 縫隙耦合 高選擇性 輸出 通信 加工 | ||
1.基于波導饋電的六諧振腔組成的雙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六個雙模諧振腔、三個腔壁和三個饋電波導,六個雙模諧振腔中的三個雙模諧振腔、三個腔壁和三個饋電波導均為一一對應,每個腔壁與對應的雙模諧振腔連接,且通過縫隙與對應的饋電波導連接;
所述六個雙模諧振腔分別為第一雙模諧振腔、第二雙模諧振腔、第三雙模諧振腔、第四雙模諧振腔、第五雙模諧振腔和第六雙模諧振腔;
所述第一雙模諧振腔的頂面通過第一縫隙與第二雙模諧振腔的底面耦合,第一雙模諧振腔的第一側面通過第二縫隙與第三雙模諧振腔的第一側面耦合;所述第二雙模諧振腔的第一側面通過第三縫隙與第四雙模諧振腔的第一側面耦合;所述第三雙模諧振腔的第二側面通過第四縫隙與第五雙模諧振腔的第一側面耦合;所述第四雙模諧振腔的底面通過第五縫隙與第六雙模諧振腔的頂面耦合;所述第五雙模諧振腔的第二側面通過第六縫隙與第六雙模諧振腔的第一側面耦合。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波導饋電的六諧振腔組成的雙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縫隙從第一雙模諧振腔的頂面上看,為兩條長邊左右設置、兩條短邊上下設置的矩形結構;所述第二縫隙從第一雙模諧振腔的第一側面上看,為兩條長邊左右設置、兩條短邊上下設置的矩形結構;所述第三縫隙從第二雙模諧振腔的第一側面上看,為兩條長邊左右設置、兩條短邊上下設置的矩形結構;所述第四縫隙從第三雙模諧振腔的第二側面上看,為兩條長邊上下設置、兩條短邊左右設置的矩形結構;所述第五縫隙從第四雙模諧振腔的底面上看,為兩條長邊上下設置、兩條短邊左右設置的矩形結構;所述第六縫隙從第五雙模諧振腔的第二側面上看,為兩條長邊上下設置、兩條短邊左右設置的矩形結構。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波導饋電的六諧振腔組成的雙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雙模諧振腔的第一側面和第二側面為第三雙模諧振腔相鄰的兩個側面,所述第五雙模諧振腔的第一側面和第二側面為第五雙模諧振腔相鄰的兩個側面。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波導饋電的六諧振腔組成的雙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三個腔壁分別為第一腔壁、第二腔壁和第三腔壁,所述第一腔壁上開有第七縫隙,所述第二腔壁上開有第八縫隙,所述第三腔壁上開有第九縫隙;
所述三個饋電波導分別為第一饋電波導、第二饋電波導和第三饋電波導,第一腔壁通過第七縫隙與第一饋電波導連接,第二腔壁通過第八縫隙與第二饋電波導連接,第三腔壁通過第九縫隙與第三饋電波導連接。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波導饋電的六諧振腔組成的雙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七縫隙和第一饋電波導從第一腔壁的表面上看,均為傾斜設置的矩形結構;所述第八縫隙和第二饋電波導從第二腔壁的表面上看,均為傾斜設置的矩形結構;所述第九縫隙和第三饋電波導從第三腔壁的表面上看,均為傾斜設置的矩形結構。
6.根據權利要求1-5任一項所述的基于波導饋電的六諧振腔組成的雙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六個雙模諧振腔均為矩形腔結構。
7.根據權利要求1-5任一項所述的基于波導饋電的六諧振腔組成的雙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三個腔壁均為矩形結構。
8.根據權利要求1-5任一項所述的基于波導饋電的六諧振腔組成的雙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六個雙模諧振腔的內部尺寸相同。
9.根據權利要求1-5任一項所述的基于波導饋電的六諧振腔組成的雙工器,其特征在于:每個腔壁的表面尺寸大于對應雙模諧振腔各個面的尺寸。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華南理工大學,未經華南理工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10244113.4/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