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房屋立體化虛擬帶看方法、裝置、移動終端和存儲介質在審
| 申請號: | 201810239615.8 | 申請日: | 2018-03-22 |
| 公開(公告)號: | CN108648279A | 公開(公告)日: | 2018-10-12 |
| 發明(設計)人: | 賴云輝;龍覺剛;孫成;葉俊鋒;羅先賢 | 申請(專利權)人: | 平安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6T19/00 | 分類號: | G06T19/00;G06Q50/16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京大律師事務所 11321 | 代理人: | 劉立天 |
| 地址: | 518028 廣東省深***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單層 房屋模型 三維結構 存儲介質 設計軟件 移動終端 跨平臺 預設 虛擬 編碼形式 多層結構 多客戶端 房屋平面 生成單元 網頁形式 文件形式 在線編輯 設計圖 房屋 加載 調用 疊加 解析 頁面 瀏覽 樓房 輸出 轉換 社區 | ||
1.一種房屋立體化虛擬帶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房屋立體化虛擬帶看方法包括:
S1:加載一房屋平面設計圖至預設具有三維建模功能的設計軟件中,生成房屋模型的單層三維結構;
S2:以S1中生成的單層三維結構為第一基礎生成單元,在與地面垂直方向上疊加生成多層結構,從而生成整棟樓房的三維結構,在此基礎上迭代生成社區3D模型;
S3:將生成的3D模型文件以特定編碼形式轉換為跨平臺的文件形式,供不同的多重終端支持并使用;
S4:設置一系統前端頁面,經由其調用步驟S3中生成的跨平臺的文件,并將其解析后以網頁形式輸出3D圖像。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房屋立體化虛擬帶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S1,具體包括:在所述預設具有三維建模功能的設計軟件中,預先設置各類房屋的組成元素,并形成一供三維化時調用的元素庫,利用該設計軟件的三維拉伸功能,形成除平面圖的雙軸外的第三維度方向的房屋擴展,從而生成房屋模型的單層三維結構。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房屋立體化虛擬帶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設計軟件采用SweetHome3D。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房屋立體化虛擬帶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組成元素包括墻、窗、電視機、洗衣機、門的三維結構模型。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房屋立體化虛擬帶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S2,具體包括:
S201:以步驟S1中的單層三維結構為基礎,在設計軟件中新增一個樓房類庫,在所述設計軟件中開發一以樓層數為輸入參數的樓層生成插件,生成樓層類庫的實體,并在最終生成符合輸入的樓層數的整棟樓房,各個層均屬于同一個樓房類庫的實體;
S202:在所述設計軟件中開發一用于復制整個樓房類庫實體的樓房生成插件,通過選定已有的樓房類庫實體并將其復制后生成新的樓房類庫實體,新生成的樓房類庫實體具有完全一致的結構和樓層;
生成社區3D模型時,選擇上述步驟S201中已制備的樓房類庫實體,調整樓房的方位和朝向,并利用所述樓房生成插件復制生成新樓房類庫實體并放置于合適位置;
S203:在步驟S202的基礎上,在已生成的社區3D模型中,設置綠化帶類庫和配套設施類庫,用于添加綠化帶和相應的社區配套設施。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房屋立體化虛擬帶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S201的具體實現步驟還包括:在設計軟件生成樓房類庫的實體時,調用所述樓層生成插件,并通過輸入樓層數,系統即可采用將步驟S1中生成的單層三維結構復制后往樓層逐漸升高的方向疊加的方式生成多層樓房結構,最終生成符合輸入的樓層數的整棟樓房,各個層均屬于同一個樓房類庫的實體。
7.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房屋立體化虛擬帶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S202,具體包括:
若所需復制使用的其他樓房類庫實體與上述步驟S201中的樓房類庫實體相同,則僅需按照上述點擊所述樓房生成插件,將整棟樓進行復制,拖動至所需的位置;
若所需樓層數不同,可選擇該棟樓,點擊樓層生成插件,重新輸入所需層數,增加或減少樓層數至想要的層數后重新生成對應層數的樓房類庫實體;
若所需樓房結構不同,則需按步驟S1重新生成新的單層三維結構,在此基礎上逐級生成樓房和社區。
8.一種房屋立體化虛擬帶看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單層結構模塊,用于加載一房屋平面設計圖至預設具有三維建模功能的設計軟件中,生成房屋模型的單層三維結構;
社區結構模塊,用于以單層結構模塊中生成的單層三維結構為第一基礎生成單元,在與地面垂直方向上疊加生成多層結構,從而生成整棟樓房的三維結構,在此基礎上迭代生成社區3D模型;
文件轉換模塊,用于將生成的3D模型文件以特定編碼形式轉換為跨平臺的文件形式,供不同的多重終端支持并使用;
查看編輯模塊,用于設置一系統前端頁面,經由其調用文件轉換模塊中生成的跨平臺的文件,并將其解析后以網頁形式輸出3D圖像。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平安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未經平安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10239615.8/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