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基于甚低頻技術的收發一體式全雙工透地通信系統有效
| 申請號: | 201810181572.2 | 申請日: | 2018-03-06 |
| 公開(公告)號: | CN108418599B | 公開(公告)日: | 2019-12-10 |
| 發明(設計)人: | 梁步閣;婁景藝;楊德貴;袁雪林;莫錦軍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南大學 |
| 主分類號: | H04B1/40 | 分類號: | H04B1/40;H04B7/155;H04L5/14;H04W88/06;H05K9/00 |
| 代理公司: | 11670 北京棧橋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潘衛鋒 |
| 地址: | 410083 湖南省長*** | 國省代碼: | 湖南;4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云平臺 移動終端 智能 透地通信系統 無線通信網絡 計算機 收發一體式 訪問終端 數據中心 通訊裝備 全雙工 短消息通信系統 終端 監控數據傳輸 共享數據庫 計算機連接 檢索數據庫 非煤礦山 接收存儲 災難救援 指揮中心 構建 三維 語音 隧道 煤礦 地下 通信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基于甚低頻技術的收發一體式全雙工透地通信系統,包括計算機、移動終端、通訊裝備和智能云平臺,計算機與智能云平臺連接,并在計算機上設有訪問終端;移動終端通過無線通信網絡連接智能云平臺,移動終端通過無線通信網絡連接計算機,并在移動終端上設有訪問終端;通訊裝備與計算機連接,智能云平臺包括接收數據中心和接收存儲中心,接收數據中心包括檢索數據庫和共享數據庫;本發明采用智能云平臺技術,大大提高了各類煤礦、非煤礦山、隧道的日常通信、監控數據傳輸和災難救援可靠性,構建了集指揮中心、地上終端和地下終端三維一體的數據、語音及短消息通信系統。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透地通信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基于甚低頻技術的收發一體式全雙工透地通信系統。
背景技術
目前,我國消防、安防、安全應急、信息安全、應急通信裝備、防災減災裝備、防汛抗旱器材、反恐裝備等領域專用產品和服務的產值已達到近萬億元規模,已經形成產業化的客觀基礎。我國應急產業發展帶來的裝備、產品和技術的提高,已在汶川特大地震、王家嶺礦難等各類突發事件中得到顯現。而應急產業這一“大產業”的蓬勃發展,不僅將帶動基礎設施建設及裝備制造等第二產業屬性的行業發展,還將給包括應急物流、應急培訓、應急科技、應急文化等在內的第三產業的發展帶來巨大機遇。
應急產業體系基本形成,安防成重要支撐,目前我國應急產業正呈現蓬勃發展態勢,應急產業體系也基本形成,而這其中,安防通信系統成為重要的支撐力量。安防通信系統在提高防災應急、安全生產和應急管理的綜合能力上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通信技術應用多樣,為打造立體防控體系增添助力。實現“通訊保障”是礦難發生后營救幸存人員最直接可靠的技術保障手段。開發井下與地面之間的全無線透地通信系統,可大大增強通信系統的生存能力,從而提高救援效率,增加救援成功機會,市場需求迫切,前景廣闊。
目前市場上雖然有一些應急救援通信產品,但是經過市場調研發現,這些產品在應用中存在以下問題,難以克服:
(1)傳統的有線救援通訊設備系統很復雜,可擴展性很差,而且一旦發生災害,特別是現場存在易燃易爆氣體泄漏、爆炸起火斷電等惡劣情況時,即面臨全面癱瘓風險。
(2)無線應急救援通訊設備目前只有零星的進口產品,目前無法解決中國煤安、礦安、本安系列標準的認證問題,且實際探測距離太短,使得其使用范圍受到很大局限。(注:這些行業標準的認證需要廠商提供全套技術資料,并到生產現場進行一系列的嚴格審核,作為國外廠商對此很難接受和完全配合。)
(3)進口設備技術維護和升級存在很大問題,導致多數設備有效使用周期很短。
因此,針對上述問題,需要設計一套可靠的適用于各類煤礦、非煤礦山、隧道的日常通信、監控數據傳輸和災難救援的透地通信系統,有助于保證生產工作的安全進行,并可在礦井事故發生時快速獲知井下情況以便及時開展救援工作,從而最大程度減少人員傷亡。
發明內容
針對上述存在的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基于甚低頻技術收發一體式全雙工透地通信系統。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南大學,未經中南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10181572.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具有可收納單筒望遠鏡的對講機殼體
- 下一篇:嵌入式無線通訊板及其設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