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邊三輪摩托車車架裝置的組裝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810159704.1 | 申請日: | 2018-02-26 |
| 公開(公告)號: | CN108177721A | 公開(公告)日: | 2018-06-19 |
| 發明(設計)人: | 李紅強;詹輝;楊政融;孫恒軍;董現杰;楊大偉;吳偉 | 申請(專利權)人: | 洛陽盛江紅強摩托車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62K27/02 | 分類號: | B62K27/02;B62K27/12;B62K5/027 |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智普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401 | 代理人: | 王濱生 |
| 地址: | 471000 河南*** | 國省代碼: | 河南;4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連接套管 三輪摩托車車架 發動機安裝 安裝耳板 調節桿 后框架 包管 車架 橫管 銷軸 組裝 乘坐舒適性 擋板 調節方便 后連接頭 緩沖橡膠 螺栓安裝 續航里程 倒U形管 踏板 邊車架 管連接 平穩性 套管頭 下端口 旋轉軸 主車架 上端 操控 插合 腳踏 豎管 外周 下端 斜管 懸架 焊接 | ||
1.一種邊三輪摩托車車架裝置的組裝方法,所述的邊三輪摩托車車架,是由:發動機安裝包管(101)、車架主管(102)、第一橫向連接管(103)、側面斜向連接管(1031)、第二橫向連接管(1032)、中間支撐管(104)、第三橫向連接管(105)、第四橫向連接管(1051)、中間板(1052)、第五橫向連接管(106)、第六橫向連接管(107)、后減震安裝筒(108)、連接套管(109)、加強塊(110)、T形管(111)、安裝板(112)、梯形固定板(113)、固定板(114)、腳踏安裝U形板(115)、電池盒安裝立板(116)、連接塊(117)、支撐塊(118)、前叉立管(119)、外部加強塊(120)、車架后框架管(121)、第一橫管(201)、第一豎管(202)、踏板(203)、彎節(204)、套管頭(205)、第二橫管(206)、第二豎管(207)、倒U形管(208)、邊擋泥安裝支架管(209)、減震連接軸(210)、緩沖橡膠擋板(211)、安裝耳板(212)、邊懸架(301)、調整連接桿(302)、Z形后連接頭(303)構成;其特征在于:主車架的結構為:一對發動機安裝包管(101)相互平行,發動機安裝包管(101)的側視結構為L形,發動機安裝包管(101)的水平向短管和豎向長管之間的夾角為110~130度,發動機安裝包管(101)的水平向短管和豎向長管之間的連接處為圓弧形,發動機安裝包管(101)水平向短管的一端與車架后框架管(121)的水平向短管一端對應套合,車架后框架管(121)由水平向短管和豎向短管之間設置斜管構成,車架后框架管(121)的水平向短管和斜管之間的夾角為150~160度,車架后框架管(121)的水平向短管和斜管之間的連接處為弧形,車架后框架管(121)的豎向短管和斜管之間的夾角為90~120度,車架后框架管(121)的豎向短管和斜管之間的連接處為弧形,發動機安裝包管(101)豎向長管的上端與車架主管(102)的一端外周下部對應固定,車架主管(102)的俯視結構為S形,車架主管(102)的一端端口與前叉立管(119)外周下部對應固定,車架主管(102)的另一端端口與車架后框架管(121)的豎向短管上端外周內側對應固定,車架主管(102)的另一端與車架后框架管(121)的豎向短管上下方構成的夾角內均設置加強塊(110),車架后框架管(121)的豎管上端外周外側設置豎向的后減震安裝筒(108),其中一根車架后框架管(121)的斜管外周中部正上方和與其相對應的車架主管(102)之間設置垂直于水平面的電池盒安裝立板(116),發動機安裝包管(101)水平向短管的一端外周正上方與車架主管(102)的外周中部正下方之間設置中間支撐管(104),中間支撐管(104)的側視結構為L形,中間支撐管(104)的短管和長管之間的連接處為圓弧形,中間支撐管(104)開口方向與發動機安裝包管(101)的開口方向相向設置,中間支撐管(104)的兩端與發動機安裝包管(101)、車架主管(102)構成的銳角內均設置加強塊(110),中間支撐管(104)的短管和長管構成的夾角內設置月牙形的固定板(114),所述的其中一根車架后框架管(121)相連的發動機安裝包管(101)水平向短管上方的中間支撐管(104)的短管外側設置安裝板(112),安裝板(112)正下方的車架后框架管(121)上設置梯形固定板(113),梯形固定板(113)的預留孔內設置減震連接軸(210),一對中間支撐管(104)的上部之間設置平行于水平面的第三橫向連接管(105),一對車架主管(102)的上部和下部之間分別設置平行于水平面的第一橫向連接管(103)、第四橫向連接管(1051),第一橫向連接管(103)和第四橫向連接管(1051)之間設置平行于水平面的中間板(1052),中間板(1052)上表面中間設置T形管(111),T形管(111)的水平通口朝向兩側,一對車架后框架管(121)的水平向短管之間設置平行于水平面的第六橫向連接管(107),第六橫向連接管(107)的兩端與一對車架后框架管(121)的水平向短管構成的夾角內設置加強塊(110),一對發動機安裝包管(101)的上端和下端之間分別設置平行于水平面的第二橫向連接管(1032)、第五橫向連接管(106),發動機安裝包管(101)和車架主管(102)的上部之間設置側面斜向連接管(1031),第一橫向連接管(103)和第二橫向連接管(1032)中部之間設置支撐塊(118),前叉立管(119)的上端和第一橫向連接管(103)的外周中部之間設置連接塊(117),連接塊(117)的下表面與支撐塊(118)的一側端面平行,發動機安裝包管(101)和車架主管(102)構成的鈍角內設置外部加強塊(120),一對發動機安裝包管(101)的水平向短管一端外周外側均設置腳踏安裝U形板(115),一對腳踏安裝U形板(115)的U形口相向設置,與電池盒安裝立板(116)相連的車架主管(102)上設置連接套管(109),與電池盒安裝立板(116)相連的車架后框架管(121)的斜管上設置連接套管(109),與安裝有連接套管(109)的車架主管(102)相連的發動機安裝包管(101)的水平向短管和豎向長管上均設置連接套管(109),發動機安裝包管(101)豎向長管上方的連接套管(109)和車架主管(102)上的連接套管(109)通過減震連接軸(210)分別與一對調整連接桿(302)的上端鉸接;
邊立架的結構為:第一橫管(201)由長管一端與圓弧管一體成形構成,第一橫管(201)的長管兩端內側分別與第一豎管(202)和第二豎管(207)的一端對應固定,第一橫管(201)與第一豎管(202)夾角的外側設置加強塊(110),第二豎管(207)的另一端內側與第二橫管(206)的一端對應固定,第二豎管(207)與第二橫管(206)的夾角內側設置加強塊(110),第二橫管(206)的另一端與第一豎管(202)的另一端對應固定,第二橫管(206)靠近第一豎管(202)的一端外側正中部設置水平向的豁口,第二橫管(206)與第一豎管(202)的夾角內側設置加強塊(110),第一橫管(201)的長管、第二橫管(206)、第一豎管(202)、第二豎管(207)構成長方形,第一豎管(202)和第二豎管(207)均垂直于第一橫管(201),第一豎管(202)和第二豎管(207)相互平行,第一橫管(201)的圓弧管和第二豎管(207)之間設置踏板(203),踏板(203)是圓心角為直角的扇形板,第二豎管(207)另一端外周上方設置倒U形管(208),倒U形管(208)的U形口設置于第二豎管(207)外周上方,倒U形管(208)的U形口兩端內側與第二豎管(207)的夾角為60~80度,倒U形管(208)的U形口兩端與第二豎管(207)的夾角位于遠離踏板(203)的一端,倒U形管(208)垂直于水平面,位于第二豎管(207)中部的倒U形管(208)與第二豎管(207)的夾角內側設置加強塊(110),倒U形管(208)內一側設置緩沖橡膠擋板(211),緩沖橡膠擋板(211)由半圓管、直角三角板、長方形板構成,緩沖橡膠擋板(211)的半圓管設置于第二豎管(207)中部的倒U形管(208)與第二豎管(207)的夾角上方的倒U形管(208)下部內周,緩沖橡膠擋板(211)的半圓管下端外周與緩沖橡膠擋板(211)的長方形板一端對應固定,緩沖橡膠擋板(211)的半圓管與長方形板的夾角為銳角,緩沖橡膠擋板(211)的半圓管與長方形板之間垂直設置直角三角板,倒U形管(208)上方圓弧處的一側預留孔內設置減震連接軸(210),倒U形管(208)圓弧處另一側設置邊擋泥安裝支架管(209),邊擋泥安裝支架管(209)為末端扁平的圓管,第一橫管(201)靠近第一豎管(202)的一端口內與彎節(204)的一端對接,彎節(204)的另一端設置套管頭(205),套管頭(205)平行于第一橫管(201),第一橫管(201)長管靠近彎節(204)與第一豎管(202)的夾角處設置安裝耳板(212),第一豎管(202)外側中部設置安裝耳板(212),第二豎管(207)和第一橫管(201)的圓弧管外周正下方對應踏板(203)橫向半徑的兩端設置一對安裝耳板(212),套管頭(205)與發動機安裝包管(101)水平向短管上的連接套管(109)對應固定,一對調整連接桿(302)的下端分別與第一橫管(201)長管靠近彎節(204)和第一豎管(202)外側的安裝耳板(212)鉸接,邊懸架(301)由直管的下端設置于C形旋轉軸的中部構成,第二豎管(207)和第一橫管(201)的圓弧管正下方的一對安裝耳板(212)分別與邊懸架(301)的C形旋轉軸的兩端對應固定,Z形后連接頭(303)下端的端口與第二橫管(206)的另一端端口對應插合,Z形后連接頭(303)的上端端口與車架后框架管(121)斜管上的連接套管(109)對應固定。
2.一種邊三輪摩托車車架裝置的組裝方法,其特征在于:一對車架主管(102)相向放置,一對車架主管(102)的上端口之間焊接端口斜向上前叉立管(119),一對車架主管(102)的上端外周下表面與一對發動機安裝包管(101)上端對應固定,一對發動機安裝包管(101)的下端口與一對車架后框架管(121)的下端口對應插合,車架后框架管(121)的上端與車架主管(102)的下端對應固定,發動機安裝包管(101)的下端外周上方與中間支撐管(104)的下端焊接,中間支撐管(104)的中部彎曲處焊接月牙形的固定板(114),中間支撐管(104)與發動機安裝包管(101)連接處靠近車架后框架管(121)一端焊接加強塊(110),中間支撐管(104)的上端焊接于車架主管(102)的中部外周下方,一對車架主管(102)的上端內側之間焊接第一橫向連接管(103),一對發動機安裝包管(101)上端內側之間焊接第二橫向連接管(1032),與中間支撐管(104)相連的車架主管(102)和發動機安裝包管(101)上部之間焊接側面斜向連接管(1031),一對中間支撐管(104)的上部之間設置第三橫向連接管(105),一對發動機安裝包管(101)下端內側之間焊接第五橫向連接管(106),一對車架主管(102)的下部內側之間焊接第四橫向連接管(1051),一對車架后框架管(121)的水平向短管之間焊接第六橫向連接管(107),第六橫向連接管(107)的兩端與一對車架后框架管(121)的連接處焊接加強塊(110),其中一根車架后框架管(121)和與其相連的車架主管(102)之間焊接電池盒安裝立板(116),車架后框架管(121)的上部焊接后減震安裝筒(108),前叉立管(119)上部外周與連接塊(117)上端面焊接,連接塊(117)的下端面與第一橫向連接管(103)中部外周焊接,支撐塊(118)的下邊面與第二橫向連接管(1032)中部外周焊接,支撐塊(118)的上端面與前叉立管(119)中部外周焊接,支撐塊(118)的下端面與第一橫向連接管(103)中部外周焊接,一對車架主管(102)中部之間焊接中間板(1052),中間板(1052)的上表面中部焊接T形管(111),與電池盒安裝立板(116)同一側的發動機安裝包管(101)和與其相連的車架主管(102)上部同一高度焊接連接套管(109),所述的上部同一高度的兩個連接套管(109)通過減震連接軸(210)與一對調節桿302的上端對應固定,焊接連接套管(109)的發動機安裝包管(101)的水平向短管外側焊接連接套管(109),與蓄電池安裝電池盒安裝立板(116)相連的車架后框架管(121)的斜管中部焊接接連接套管(109),發動機安裝包管(101)與車架后框架管(121)連接處的外側通過螺栓安裝腳踏安裝U形板(115),焊接連接套管(109)一側的車架后框架管(121)下端口處外周上方焊接梯形固定板(113);
第一橫管(201)的長管兩端分別與第一豎管(202)、第二豎管(207)的一端焊接,第一豎管(202)另一端端口焊接于第二橫管(206)的一端外周內側,第二橫管(206)另一端端口焊接于第二豎管(207)另一端外周內側,第一橫管(201)的長管、第一豎管(202)、第二橫管(206)、第二豎管(207)構成矩形框架,第一橫管(201)的長管一端端口與彎節(204)的一端對應插合,彎節(204)的另一端焊接套管頭(205),套管頭(205)與發動機安裝包管(101)下部的連接套管(109)對應固定,第二橫管(206)一端的端口與Z形后連接頭(303)下端口對應插合,Z形后連接頭(303)上端口與車架后框架管(121)斜管中部的連接套管(109)通過減震連接軸(210)對應固定,第一豎管(202)外周中部和第一橫管(201)的長管一端外周外側對應一對調節桿302的下端焊接一對安裝耳板(212),一對調節桿302的下端與一對安裝耳板(212)對應固定,第一橫管(201)的圓弧管與第二豎管(207)的上部外周之間焊接踏板(203),第一橫管(201)的圓弧管末端下部與第二豎管(207)外周下部對應踏板(203)橫向半徑的兩端焊接一對安裝耳板(212),第一橫管(201)、第二豎管(207)外周下部的一對角鐵212分別與邊懸架(301)C形旋轉軸的兩端對應固定,第二豎管(207)的外周中部上方焊接倒U形管(208),倒U形管(208)上端中部的預留孔內安裝減震連接軸(210),第二橫管(206)的兩端內側與第一豎管(202)、第二豎管(207)連接處焊接加強塊(110),倒U形管(208)下部兩個端口與第二豎管(207)的連接處焊接加強塊(110),倒U形管(208)上靠近踏板(203)的加強塊(110)上方焊接緩沖橡膠擋板(211)。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洛陽盛江紅強摩托車有限公司,未經洛陽盛江紅強摩托車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10159704.1/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可去除手汗的自行車車把套
- 下一篇:剎車裝置、剎車系統及車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