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將廢瀝青渣轉變為成品瀝青焦的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810144227.1 | 申請日: | 2018-02-12 |
| 公開(公告)號: | CN108328600B | 公開(公告)日: | 2019-09-03 |
| 發明(設計)人: | 張培模;張培林;劉偉凱;張作文;趙海祥;王振國 | 申請(專利權)人: | 大同新成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01B32/05 | 分類號: | C01B32/05;C01B32/205 |
| 代理公司: | 北京元中知識產權代理有限責任公司 11223 | 代理人: | 另婧 |
| 地址: | 037002 山西*** | 國省代碼: | 山西;1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瀝青渣 成品瀝青 焙燒 破碎 隧道窯 再利用 電爐 匣缽 石墨加工 裝入 取出 回收 檢測 污染 | ||
本發明屬于廢瀝青渣回收再利用技術領域,具體地說,涉及一種將廢瀝青渣轉變為成品瀝青焦的方法。該方法包括如下步驟:1)收集隧道窯產出的廢瀝青渣;2)對收集的廢瀝青渣進行清理;3)將清理干凈的廢瀝青渣進行破碎,得到破碎后的廢瀝青渣顆粒和粉末;4)將破碎后的廢瀝青渣顆粒和粉末裝入匣缽,送至電爐進行焙燒;5)焙燒完成后,將匣缽從電爐內取出,降溫,得到可利用的成品瀝青焦。采用本發明所提供的方法所得到的成品瀝青焦,經檢測符合國家標準,具有再利用價值,從而解決了在石墨加工領域里,隧道窯所產出的廢瀝青渣不能有效利用、對環境造成污染、對企業造成損失等問題,并大大提高了廢瀝青渣的利用率,創造出了一定的社會價值。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廢瀝青渣回收再利用技術領域,具體地說,涉及一種將廢瀝青渣轉變為成品瀝青焦的方法。
背景技術
隧道窯用于對煤瀝青浸漬后的石墨制品進行二次或多次焙燒加工的工序。通過將浸漬石墨品放至在窯車內,將窯車推入隧道窯內,經過預熱帶(200-280℃)、焙燒帶(280-760℃)、預冷帶(760-400℃)、主冷帶(400-200℃)(這里的溫度指隧道窯內部溫度,石墨浸漬品實際溫度比窯內溫度略低100-150℃)等環節使其浸漬石墨品內部的煤瀝青進行結焦、炭化,使其多余的瀝青外排到窯車的油盤上,由此而得到二次或多次石墨焙燒品。
在生產石墨制品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廢瀝青渣焦渣,廢瀝青渣焦渣會凝結在窯車的油盤底部,形成厚度達到20厘米的瀝青焦渣,經過工人清理油盤底部,將其瀝青焦渣倒入打包袋中當廢物堆放,扔到廢料場中,無法進行利用,非常浪費資源,同時對環境也造成污染。
有鑒于此,特提出本發明。
發明內容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將廢瀝青渣轉變為成品瀝青焦的方法,以解決在石墨加工領域里,隧道窯所產出的廢瀝青渣不能有效利用,從而對環境造成污染、對企業造成損失等問題。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將廢瀝青渣轉變為成品瀝青焦的方法,該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收集隧道窯產出的廢瀝青渣;
2)對收集的廢瀝青渣進行清理;
3)將清理干凈的廢瀝青渣進行破碎,得到破碎后的廢瀝青渣顆粒和粉末;
4)將破碎后的廢瀝青渣顆粒和粉末裝入匣缽,送至電爐進行焙燒;
5)焙燒完成后,將匣缽從電爐內取出,降溫,得到可利用的成品瀝青焦。
隧道窯用于對煤瀝青浸漬后的石墨制品進行二次或多次焙燒加工的工序。然而在生產石墨制品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廢瀝青渣,廢瀝青渣會凝結在窯車的油盤底部,形成厚度達到20厘米的廢瀝青渣,經過工人清理油盤底部,將其廢瀝青渣倒入打包袋中當廢物堆放,扔到廢料場中。無法進行利用,非常浪費資源,同時對環境也造成污染。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將廢瀝青渣轉變為成品瀝青焦的方法,該方法包括對隧道窯產出的廢瀝青渣進行收集、清理、破碎、裝入匣缽、送入電爐焙燒、從電爐中取出和降溫的過程,通過本發明所提供的方法可以將隧道窯產出的廢瀝青渣回收再利用生成具有利用價值的成品瀝青焦,從而解決了在石墨加工領域里,隧道窯所產出的廢瀝青渣不能有效利用、對環境造成污染、對企業造成損失等問題。
進一步的,上述方法中,其中,步驟4)中,所述的焙燒為按照制定的焙燒曲線進行焙燒,所述的焙燒曲線為:
第一階段:0-400℃自由升溫
第二階段:400-950℃每小時升溫55℃
第三階段:950-1100℃每小時升溫75℃
第四階段:1100℃恒溫100小時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大同新成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未經大同新成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10144227.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