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用核磁共振技術表征非均質潤濕孔隙介質潤濕性的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810141877.0 | 申請日: | 2018-02-1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8489864B | 公開(公告)日: | 2020-03-27 |
| 發明(設計)人: | 肖立志;王杰;崔宇詩;廖廣志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
| 主分類號: | G01N13/00 | 分類號: | G01N13/00;G01N24/08 |
| 代理公司: | 北京潤平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劉淼;嚴政 |
| 地址: | 102249***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核磁共振 技術 表征 非均質 潤濕 孔隙 介質 方法 | ||
1.一種用核磁共振技術表征非均質潤濕孔隙介質潤濕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該方法包括:
(1)將非均質潤濕孔隙介質同時飽和第一流體和第二流體;其中,第一流體接觸所述非均質潤濕孔隙介質中潤濕斑點形成的潤濕角定義為θ1;第二流體接觸所述非均質潤濕孔隙介質中潤濕斑點形成的潤濕角定義為θ2;
(2)利用核磁共振技術IR-CPMG脈沖序列分別測量第一流體接觸所述非均質潤濕孔隙介質中潤濕斑點形成的潤濕角θ1和第二流體接觸所述非均質潤濕孔隙介質中潤濕斑點形成的θ2對應的D-T2分布及T1/T2比值;
(3)分別根據所述非均質潤濕孔隙介質的D-T2分布計算得到第一流體接觸潤濕斑點產生的有效表面馳豫率和第二流體接觸潤濕斑點產生的有效表面馳豫率,從而計算得到潤濕角為θ1的潤濕斑點的比例f1;
其中,所述有效表面馳豫率通過Padé插值擬合D-T2分布得到,Padé插值擬合D-T2分布基于以下公式(3)以求取最小值時的有效表面馳豫率:
公式(3):
其中,wi是根據T2所占的權重,D(T2i,ρeff)是D-T2分布幾何平均值,Di由以下公式(4)表示:
公式(4):
其中,D(t)=Di,
ρeff=(S接觸/S總)ρ,γ=1-D∞/D0,
LM表示孔隙介質的非均質長度,LD表示測量擴散時間內,分子運動距離,由于LM遠大于LD,為此(LD/LM)2近似為0,S接觸是指流體與孔隙壁接觸的面積,S總是指孔隙壁的總面積,TEL表示測量擴散時間,D0表示流體體相擴散系數,D∞表示當擴散測量時間內流體分子遠大于孔隙尺寸時,測得的視擴散系數;
(4)將同種材質的非均質潤濕孔隙介質樣品改變其潤濕性后經第三流體潤濕后得到參照非均質潤濕孔隙介質,并利用核磁共振技術IR-CPMG脈沖序列測量該參照非均質潤濕孔隙介質的T1/T2比值,而后將該參照非均質潤濕孔隙介質磨成片狀,測量該片狀參照非均質潤濕孔隙介質的潤濕角,從而計算出T1/T2比值和潤濕角間的線性關系;
(5)根據步驟(4)所得的線性關系式,通過步驟(2)所得的T1/T2比值計算出潤濕角θ1和潤濕角θ2;
(6)通過以下公式(1)計算出非均質潤濕孔隙介質的視潤濕角θA以用于表征非均質潤濕孔隙介質潤濕性:
公式(1):cosθA=f1cosθ1+(1-f1)cosθ2;
步驟(3)中,潤濕角為θ1的潤濕斑點的比例f1通過以下公式(2)計算得到:
公式(2):f1=(ρeff1/ρeff2)/(ρeff1/ρeff2+T21/T22),
其中,ρeff1表示的是第一流體接觸潤濕斑點產生的有效表面馳豫率,ρeff2表示的是第二流體接觸潤濕斑點產生的有效表面馳豫率,T21表示的是核磁共振技術IR-CPMG脈沖序列測量的第一流體接觸潤濕斑點的T2值,T22表示的是核磁共振技術IR-CPMG脈沖序列測量的第二流體接觸潤濕斑點的T2值。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未經中國石油大學(北京)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10141877.0/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