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風洞雙光程紋影流場顯示裝置在審
| 申請號: | 201810132214.2 | 申請日: | 2018-02-09 |
| 公開(公告)號: | CN108168835A | 公開(公告)日: | 2018-06-15 |
| 發明(設計)人: | 李明;石義雷;祝智偉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超高速空氣動力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G01M9/06 | 分類號: | G01M9/06 |
| 代理公司: | 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專利中心 11011 | 代理人: | 劉瑞東 |
| 地址: | 621000 四川*** | 國省代碼: | 四川;5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紋影 流場顯示裝置 流場 雙光 風洞試驗段 風洞 球面反射鏡 風洞試驗模型 風洞試驗裝置 輝光放電裝置 平面反射鏡 成像物鏡 光纖耦合 光學窗口 聚光鏡組 試驗模型 圖像重影 顯示效果 真空密封 分光鏡 馬赫數 刀口 靜壓 稀薄 照相機 試驗 | ||
本發明屬于風洞試驗裝置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風洞雙光程紋影流場顯示裝置,包括光纖耦合LED彩色光源、聚光鏡組、分光鏡、平面反射鏡、光學窗口、風洞試驗模型、球面反射鏡、風洞試驗段、刀口、成像物鏡和照相機;風洞試驗段是一個真空密封艙,試驗模型和球面反射鏡依次置于風洞試驗段內。本發明風洞雙光程紋影流場顯示裝置結構簡單、成本低、流場顯示效果好、操作方便。解決了近連續流到稀薄過渡流(對應流場靜壓為100Pa?20Pa左右、對應試驗馬赫數為M8?M12左右)常規紋影與輝光放電裝置不能解決的流場顯示問題。解決了40多年時間內一直沒有很好解決的問題,即雙光程紋影流場顯示裝置容易產生流場圖像重影問題。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風洞試驗裝置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風洞雙光程紋影流場顯示裝置。
背景技術
在地面試驗中,盡管流場診斷技術發展很快,但至今還沒有任何一種技術能滿足從海平面到100km模擬高度變化時高超聲速流場定性顯示與定量測量的需要。對高超聲速流場,當模擬高度從海平面升高到40多km時,這時流場密度及流場靜壓相對較大(大于100Pa),一般采用常規紋影(光束只通過試驗流場一次,有時也稱為單光程紋影)顯示技術,可以獲得滿意的流場圖像。當模擬高度從50多km升高到100多km時,這時流場密度及流場靜壓相對較小(小于20Pa左右),可通過電子束、激光誘導熒光、激光雷利散射和喇曼散射,對流場進行定性顯示,對試驗流場氣體的數密度、溫度等進行定量測量,但系統復雜,成本高。基于分子激發的風洞流場顯示,也被稱作輝光放電流場顯示,可用于模擬高度從50多km到100km時流場的定性顯示。
但在模擬高度40多km到50多km這段區間(對應流場靜壓為100Pa-20Pa左右、對應試驗馬赫數為M8-M12左右),當采用常規紋影系統時,流場壓力偏低;當采用輝光放電裝置時,流場壓力又偏高。同時,在高超聲速流場條件下,為了提高單光程紋影顯示的靈敏度,刀口切割量很小,又會導致單光程紋影流場圖像衍射效果明顯,紋影背景斑點增大。
發明內容
本發明目的是提供一種在模擬高度40多km到50多km這段區間時的流場定性顯示裝置。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風洞雙光程紋影流場顯示裝置,包括光纖耦合LED彩色光源、聚光鏡組、分光鏡、平面反射鏡、光學窗口、風洞試驗模型、球面反射鏡、風洞試驗段、刀口、成像物鏡和照相機;
風洞試驗段是一個真空密封艙,試驗模型和球面反射鏡依次置于風洞試驗段內;
其中,光纖耦合LED彩色光源、聚光鏡組、分光鏡和平面反射鏡依次按順序擺放,平面反射鏡、光學窗口、風洞試驗模型、球面反射鏡依次按順序擺放,分光鏡、刀口、成像物鏡和照相機依次按順序擺放;
光纖耦合LED彩色光源產生紅色、綠色、黃色與藍色四種顏色的彩色光,彩色光透過聚光鏡組;
聚光鏡組所在的位置是將光纖耦合LED彩色光源輸出的彩色光匯聚到球面反射鏡的球心上,聚光鏡組將彩色光透過分光鏡;
分光鏡將接收到的彩色光進行均勻分光,并將一半彩色光照射到平面反射鏡;
平面反射鏡將經過分光鏡透射的彩色光,進行45°轉向,投射到光學窗口上;
光學窗口透射彩色光,對風洞試驗模型流場進行照明,并對風洞試驗段進行密封;
彩色光對風洞試驗模型流場進行照明后經過球面反射鏡反射,再次通過風洞試驗模型流場、光學窗口、平面反射鏡,并經過分光鏡反射匯聚到刀口上;
刀口位于球面反射鏡的球心處,球面反射鏡反射回來的彩色光,在刀口處形成彩色光源的四色圖像;刀口呈口字形,由兩組水平刀口和垂直刀口組成,水平刀口與垂直刀口不在同一平面內,水平刀口與垂直刀口分別切割彩色光源的四色圖像,產生紋影流場圖像;
成像物鏡鏡筒內壁發黑處理,成像物鏡對風洞試驗模型流場進行聚焦、放大、成清晰像;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超高速空氣動力研究所,未經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超高速空氣動力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10132214.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