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基于無跡卡爾曼濾波的偏振光SLAM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810128645.1 | 申請日: | 2018-02-08 |
| 公開(公告)號: | CN108362288B | 公開(公告)日: | 2021-05-07 |
| 發明(設計)人: | 杜濤;白鵬飛;郭雷;王華鋒;劉萬泉;王月海 | 申請(專利權)人: | 北方工業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
| 主分類號: | G01C21/20 | 分類號: | G01C21/20;G06F17/16;G06F30/20 |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迪生專利代理有限責任公司 11251 | 代理人: | 楊學明;顧煒 |
| 地址: | 100144 ***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基于 卡爾 濾波 偏振光 slam 方法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基于無跡卡爾曼濾波的偏振光SLAM方法,屬于無人機自主導航的范疇。該方法結合無人機的狀態模型和基于激光雷達傳感器、偏振光傳感器的量測模型,通過無跡卡爾曼濾波,即UKF算法,實現無人機位置的確定和周圍環境地圖的構建,利用偏振光信息和激光雷達信息匹配互補、不受其他外界干擾的特性,提高了無人機SLAM系統的穩定性和精度。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無人機同時定位與構圖(SLAM)屬于無人機自主導航的范疇,具體涉及一種基于無跡卡爾曼濾波的偏振光SLAM方法,對無人機如何確定自身位置及感知外界環境的問題,SLAM系統旨在通過無人機系統模型,結合相應的濾波方法完成無人機的定位與周圍環境的繪制。
背景技術
SLAM是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縮寫,意為“同時定位與建圖”。它是指運動體根據傳感器的信息,一邊計算自身位置,一邊構建環境地圖的過程。目前,SLAM技術已經被運用于無人機、無人駕駛、機器人、AR、智能家居等領域。
SLAM研究側重于使用濾波器理論,最小化運動體位姿和地圖的路標點的噪聲,一般采用里程計的輸入作為預測過程的輸入,激光傳感器的輸出作為更新過程的輸入。擴展卡爾曼濾波(Extended Kalman Filter,EKF)濾波算法是目前大多數SLAM采用的濾波算法,缺點是線性化處理時需要用雅克比(Jacobian)矩陣,其繁瑣的計算過程導致該方法實現相對困難,而UKF使用無跡(UT)變換來處理均值和協方差的非線性傳遞,不需要用求解雅克比矩陣,精度較高。近年來無人機的發展非常迅速,而將SLAM導航用于無人機可以解決無人機自身位置不確定,航跡推算中位置誤差累積的情況,利用自身攜帶的傳感器,反復探測環境中的特征,從而完成自身位置及特征位置的校正,同時構建環境地圖,無需預知地圖信息或依靠外部輔助設備,即可完成無人機位置信息和周圍環境地圖的構建,但是這種SLAM方案的定位精度和構圖精確度都不高,魯棒性很差。
近年來對偏振光的研究越來越多,1871年英國著名物理學家瑞利提出了瑞利散射定律,揭示了光線散射特性,隨后人們基于瑞利散射定律獲得了全天域大氣偏振分布模式。大氣偏振分布模式相對穩定,其中蘊涵著豐富的導航信息,自然界中很多生物都能夠利用天空偏振光進行導航或輔助導航。偏振光導航機制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導航手段,具有無源、無輻射、隱蔽性好等特點,能夠為復雜環境下的導航任務提供新的解決途徑。
將偏振光用于無人機SLAM上可以提高無人確定自身位置的和構建周圍環境地圖的精確度,解決魯棒性不高的問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主要解決的問題是:將自然界中廣泛存在的偏振光信息應用到無人機SLAM中以解決無人機同時定位與構圖中存在的自身位置確定困難、環境適應性差、構圖不夠精確的問題。
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基于無跡卡爾曼濾波的偏振光SLAM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選取無人機的姿態、速度、位置和路標點的位置為系統狀態,建立無人機的動力學模型;
(2)建立激光雷達的量測模型;
(3)建立偏振光傳感器的量測模型;
(4)系統初始化、地圖初始化;
(5)路標點匹配;
(6)利用路標點的激光雷達數據和偏振傳感器數據,設計UKF濾波器,估計無人機位置、速度、姿態和路標點的位置;
(7)地圖更新;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北方工業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未經北方工業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10128645.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