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專利]適應于不同游泳能力魚類的仿自然魚道有效
| 申請?zhí)枺?/td> | 201810115117.2 | 申請日: | 2018-02-05 |
| 公開(公告)號: | CN108277784B | 公開(公告)日: | 2019-11-29 |
| 發(fā)明(設計)人: | 戎貴文;鄭青輝;倪歡;肖柏青;趙海霞;趙一蔚;黃家偉;左言磊;李師偉;肖斌 | 申請(專利權)人: | 安徽理工大學 |
| 主分類號: | E02B8/08 | 分類號: | E02B8/08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232001 *** | 國省代碼: | 安徽;3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魚道 魚類 游泳能力 過道 內翼 外翼 水利水電工程 底板 水動力條件 生態(tài)領域 水流條件 水深變化 偏轉板 適宜性 開度 豎縫 建筑物 | ||
1.適應于不同游泳能力魚類的仿自然魚道,包括魚道外翼墻(1)、魚道底板(15)和若干個魚道單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魚道外翼墻(1)垂直固定于所述的魚道底板(15)沿長度方向的兩側,所述的魚道外翼墻(1)內壁隨機布置著若干塊人造卵石(3);
所述的魚道單元位于兩堵魚道外翼墻(1)之間,每個魚道單元包括兩堵魚道內翼墻(2)、兩塊偏轉板(6)、兩個氣囊(7)和一塊擋板(10),魚道內翼墻(2)沿水流方向布置,同一個魚道單元的魚道內翼墻(2)之間形成魚類上溯的內過道,魚道內翼墻(2)與魚道外翼墻(1)之間形成魚類上溯的外過道,魚道內翼墻(2)上設有多個過水孔(4),偏轉板(6)靠近魚道單元進水口處布置,擋板(10)靠近魚道單元出水口處布置,兩塊偏轉板(6)對稱安裝在兩堵魚道內翼墻(2)的內側,偏轉板(6)與魚道內翼墻(2)之間通過阻尼鉸鏈相連接,偏轉板(6)內部設有氣囊(7)和伸縮板(8),氣囊(7)與偏轉板(6)和伸縮板(8)相連接,伸縮板(8)能夠在氣囊(7)膨脹時伸出偏轉板(6)外部、氣囊(7)收縮時縮回偏轉板(6)內部,擋板(10)垂直水流方向布置在兩堵魚道內翼墻(2)之間,擋板(10)和魚道內翼墻(2)均垂直固定于魚道底板(15);
所述的魚道底板(15)內部設有主通道(13)和支通道(14),主通道(13)沿水流方向布置于魚道底板(15)內,支通道(14)垂直連通于主通道(13)并位于偏轉板(6)的正下方,主通道(13)和支通道(14)內布設有充氣管,支通道(14)內的充氣管末端與氣囊(7)相連通,主通道(13)內的充氣管與氣泵相連。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適應于不同游泳能力魚類的仿自然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魚道內翼墻(2)形狀為側立、拉伸的馬鞍面,同一個魚道單元的魚道內翼墻(2)之間形成魚類上溯的內過道,魚道內翼墻(2)與魚道外翼墻(1)之間形成魚類上溯的外過道;相鄰魚道單元的魚道內翼墻(2)之間形成導流口(5)。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適應于不同游泳能力魚類的仿自然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過水孔(4)設在魚道內翼墻(2),過水孔(4)由魚道內翼墻(2)的內側向外側的下游傾斜。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適應于不同游泳能力魚類的仿自然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偏轉板(6)底部與魚道底板(15)相貼合,偏轉板(6)頂部隆起;魚道單元內對稱分布的兩塊偏轉板(6)之間形成過魚豎縫,過魚豎縫的寬度能夠隨著兩塊偏轉板(6)之間的開度變化而改變,兩塊偏轉板(6)之間的開度自動適應流量大小和水深變化。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適應于不同游泳能力魚類的仿自然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伸縮板(8)位于偏轉板(6)內,伸縮板(8)的上部和底部均與魚道底板(15)平行,伸縮板(8)的外緣與偏轉板(6)的外緣齊平,伸縮板(8)的頂部和底部均通過滑軌與偏轉板(6)內部相接觸,伸縮板(8)內緣中部設有環(huán)扣(9);所述的氣囊(7)左右各設有一個環(huán)扣(9),氣囊(7)的一個環(huán)扣(9)與伸縮板(8)的環(huán)扣(9)相連接、另一個環(huán)扣(9)與偏轉板(6)內部相連接;所述的氣囊(7)為乳膠折疊囊,具有良好的伸縮性。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適應于不同游泳能力魚類的仿自然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擋板(10)的上半部有交錯布置的楔型結構,擋板(10)的下半部設有排沙孔(11),在排沙孔(11)之間的擋板(10)迎水面一側布設有棱臺形的導流墻(12)。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適應于不同游泳能力魚類的仿自然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沙孔(11)的形狀為圓形,排沙孔(11)設有四個能夠飄動的弧形片,排沙孔(11)的底部與擋板(10)的底部相切。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安徽理工大學,未經安徽理工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lián)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10115117.2/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