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殺菌組合物在審
| 申請號: | 201810104216.0 | 申請日: | 2018-02-02 |
| 公開(公告)號: | CN108142422A | 公開(公告)日: | 2018-06-12 |
| 發明(設計)人: | 張承來;舒瓊;任太軍;李歐燕;王高楊 | 申請(專利權)人: | 深圳諾普信農化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A01N43/56 | 分類號: | A01N43/56;A01N37/50;A01N43/16;A01P3/00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518102 廣東***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殺菌組合物 防治作物白粉病 馬鈴薯早疫病 丁香菌酯 瓜果蔬菜 烯肟菌胺 增效作用 質量比 防效 羥胺 病害 防治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殺菌組合物,含有有效成分A和B,A為氟唑菌酰羥胺,B為烯肟菌胺或丁香菌酯,A與B的質量比為1︰50~50︰1。該組合物增效作用明顯,防效高,適合于防治瓜果蔬菜上的多種病害,尤其適合防治作物白粉病、馬鈴薯早疫病。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殺菌組合物,尤其涉及一種含有氟唑菌酰羥胺的殺菌組合物及其防治農作物病害的應用,屬于農藥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白粉病是由真菌中的白粉菌科(Erysiphacesae)引起的植物病害。例如:由禾白粉菌(Erysiphe graminis)引起的禾谷類白粉病;由蒼耳單絲殼(Sphaerotheca fuliginea)引起的瓜類、豆類、麻類等多種植物的白粉病;由草莓鉤絲殼(Uncinula necator)引起的草莓白粉病;由榛球針殼(Phyllactinia corylea)引起的桑、梨、柿、核桃、栗、荔枝、番木瓜等80多種樹木的白粉病;由薔薇單絲殼(Sphaerotheca pannosa)引起的薔薇屬花卉的白粉病等。
馬鈴薯早疫病主要由鏈格孢屬茄鏈格孢引起,可發生在葉片上,也可侵染塊莖。葉片染病病斑黑褐色,圓形或近圓形,具同心輪紋,大小3~4mm。濕度大時,病斑上生出黑色霉層病征,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發病嚴重的葉片干枯脫落,田間植株成片枯黃。塊莖染病產生暗褐色稍凹陷圓形或近圓形病斑,邊緣分明,皮下呈淺褐色海綿狀干腐。該病近年呈上升趨勢,其為害有的地區不亞于晚疫病。
在白粉病和馬鈴薯早疫病的防治上,目前主要依賴苯并咪唑類、三唑類、異菌脲、速克靈等藥劑。這些藥劑因為長期使用已產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藥性,防治效果降低。
氟唑菌酰羥胺是新型吡唑酰胺類殺菌劑,分子式為C16H16Cl3F2N3O2,屬于琥珀酸脫氫酶抑制劑(SDHI)類殺菌劑,為吡唑-4-酰胺類化合物,結構新穎、活性高、殺菌劑譜廣。氟唑菌酰羥胺對上述病害均有較好防效,氟唑菌酰羥胺作為一種新型殺菌劑,目前的生產和使用成本均較高,并且長期單獨使用也有很大的抗性風險。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增效作用明顯,對多種病害防治效果好、成本低、抗性風險低的殺菌組合物。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該殺菌組合物的應用。
發明人通過大量的室內生測和田間藥效試驗,意外發現氟唑菌酰羥胺和烯肟菌胺或丁香菌酯以一定的比例混配后,對白粉病、馬鈴薯早疫病等病害有顯著的增效作用。
所述烯肟菌胺(fluoxastrobin),分子式C21H16ClFN4O5,屬甲氧丙烯酸酯類殺菌劑。烯肟菌胺對小麥葉斑病、穎枯病和銹病,大麥云紋病、條紋病、銹病和白粉病等多種病害的防效均達到或超過嘧菌酯。
所述丁香菌酯,分子式C19H23NO3,屬甲氧基丙烯酸酯類殺菌劑。丁香菌酯為廣譜、內吸性殺菌劑,預防性施藥效果最佳。
烯肟菌胺、丁香菌酯是本領域公知的殺菌劑,可以通過各種商業渠道獲得。
為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這樣解決的:一種殺菌組合物,含有有效成分A和B,A為氟唑菌酰羥胺,B為烯肟菌胺或丁香菌酯,A與B的質量比為1︰50~50︰1,優選比例為1:30~30:1。
該組合物可以加工成農業上允許的任意劑型,較好的劑型有乳油、微乳劑、水乳劑、懸浮劑、懸乳劑、可濕性粉劑或水分散粒劑。
本發明的殺菌組合物中,有效成分A與B的累積質量百分含量為5%~85%,其余為助劑和填料或稀釋劑。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深圳諾普信農化股份有限公司,未經深圳諾普信農化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10104216.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