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支化聚氨基酸抑菌劑及應用在審
| 申請號: | 201810096212.2 | 申請日: | 2018-01-3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8129656A | 公開(公告)日: | 2018-06-08 |
| 發明(設計)人: | 季生象;劉驍;韓苗苗;劉亞棟;郭建偉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C08G69/10 | 分類號: | C08G69/10;C08G69/16;C08G69/48;A01N37/46;A01N47/44;A61K31/785;A61K31/787;A01P1/00;A01P3/00;A61P31/04;A61P31/10;A61K8/88;A61Q19/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趙青朵 |
| 地址: | 130022 吉*** | 國省代碼: | 吉林;2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聚氨基酸 抑菌劑 支化 氨基酸單元 活性官能團 綠色環保型 生物相容性 耐藥性 生物材料 支化結構 可撕裂 天然的 無毒性 細菌膜 氨基酸 均聚 修飾 死亡 應用 | ||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支化聚氨基酸抑菌劑,包括支化聚氨基酸;所述支化聚氨基酸由一種氨基酸單元均聚得到;所述氨基酸單元具有式Ⅰ所示結構。本發明所用的原料為氨基酸,為天然的生物材料,無毒性,無副作用,是一種綠色環保型的新型抑菌劑,使用者易于接受。聚氨基酸的支化結構,使得該物質具有許多活性官能團,可以進一步進行修飾,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且該抑菌劑可撕裂細菌膜造成其死亡,長期使用不會產生耐藥性。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抑菌劑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支化聚氨基酸抑菌劑及應用。
背景技術
抗生素的發明拯救了數以億計人的生命,使人類免遭細菌感染的痛苦,可以說是醫學上的一次革命。但是隨著小分子抗生素的濫用,再加上細菌的短生命周期及基因水平轉移特性,各種抗藥細菌隨之出現。致病性細菌的傳播更是嚴重危及到人們正常的生活。一份最新研究顯示,如果得不到控制,超級細菌到2050年將導致每年約1000萬人喪命。耐藥細菌已成為世界各國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關系到全球人類的健康、經濟的發展以及社會的穩定。
與小分子抗生素相比,聚合物抑菌劑可以與帶負電的細菌膜進行非特異性結合,進而插入細菌膜內部,導致細菌膜破裂,進而殺死細菌,所以聚合物抑菌劑不易產生耐藥性。因此,開發和使用安全性高、抑菌效果好、可持續使用且可生物降解的抑菌聚合物材料是一個具有深遠意義的重大課題。
氨基酸是一種可再生資源,主要由生物質(淀粉、纖維素等)原料經水解后發酵來合成,全球年產量達到百萬噸級。目前,氨基酸主要作為食品和飼料添加劑,附加值較低。如何開發新的高附加值產品是氨基酸行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支化聚氨基酸在抑菌領域的應用至今尚無報道。
發明內容
有鑒于此,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支化聚氨基酸抑菌劑及應用,以氨基酸為原料,制備的支化聚氨基酸聚合物具有優良的抑菌性能。
為解決以上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支化聚氨基酸抑菌劑,包括支化聚氨基酸;
所述支化聚氨基酸由一種氨基酸單元均聚得到;
所述氨基酸單元具有式Ⅰ所示結構或其鹽:
其中,
a、b、c、d、e和f獨立的為0~6的整數,且1≤a+b+c+d+e+f≤20;
T1、T2、T3、T4、T5和T6獨立的選自氫,C1~C8的烷基及其衍生物,C6~C30芳基及其衍生物,C3~C8的環烷基及其衍生物,C2~C8的烯、炔及其衍生物,C1~C8的烷氧基及其衍生物,羧酸及其衍生物,胺及其衍生物,氮雜環及其衍生物,氧雜環及其衍生物或硫雜環及其衍生物;且T1、T2、T3、T4、T5、T6中的至少一個選自C2~C8的烯、炔及其衍生物,C1~C8的烷氧基及其衍生物,羧酸及其衍生物,胺及其衍生物,氮雜環及其衍生物,氧雜環及其衍生物或硫雜環及其衍生物;;且T1、T2、T3、T4、T5和T6不同時為H;
所述支化聚氨基酸由式Ⅰ所示的氨基酸單元均聚得到。
所述鹽可以為本領域技術人員熟知的氨基酸鹽,優選為鹽酸鹽,硫酸鹽,磷酸鹽,碳酸鹽或硝酸鹽。
式Ⅰ中,a、b、c、d、e和f獨立的為0~6的整數,且1≤a+b+c+d+e+f≤20。
優選的,所述a+b+c+d+e+f≤10。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未經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10096212.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