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專利]一種一體化生物反應芯片在審
| 申請?zhí)枺?/td> | 201810093701.2 | 申請日: | 2018-01-31 |
| 公開(公告)號: | CN110090672A | 公開(公告)日: | 2019-08-06 |
| 發(fā)明(設計)人: | 郭敏;吳亮;于雪 | 申請(專利權)人: | 康碼(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01L3/00 | 分類號: | B01L3/00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201321 上海市***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生物反應 芯片 芯片系統(tǒng)設計 產品收集 常溫保存 額外電子 機械開關 生物合成 真空包裝 一體化 一鍵式 加樣 體外 整合 制作 應用 | ||
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一體化生物反應芯片,可應用于體外生物合成體系中,實現真空包裝,常溫保存,一鍵式反應開啟、加樣、反應、終止及產品收集,省去額外電子或機械開關的整合與制作成本,該芯片系統(tǒng)設計合理、操作簡單、使用便捷、成本低廉,可更加有效的普及。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生物技術領域,具體地涉及一種用于生物反應的生物反應芯片。
背景技術
微全分析系統(tǒng)是由瑞士科學家Manz在1890年首次提出,隨著微流控技術的逐漸發(fā)展與成熟,《福布斯》雜志將微流控芯片技術列為15件影響人類未來的最重要發(fā)明之一,作為本世紀最重要的前沿技術之一的微流控技術逐漸被認可,并在生物、化學、醫(yī)藥等領域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成為科學家手中流動的“芯”。微流控芯片具有流體可控、低樣品耗損、易集成、反應快速、低成本等特征,在生物分子的體外合成、體外分離、體外檢測方面具有廣泛的應用。微流控芯片一般由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材料制成,以圖案化的拋光硅片為模板(利用紫外光刻蝕法將不同圖案的光刻膠固化在硅片表面形成模板),形成具有多種功能區(qū)的反應芯片,功能化芯片的操作往往需要專業(yè)人士對樣品的注入、反應、輸出進行專業(yè)按序操作,同時配備注射器,注射泵,顯微鏡等專業(yè)設備。自動化反應、檢測芯片的研制是未來微流控芯片發(fā)展的趨勢。
綜上,本領域迫切需要開發(fā)一種芯片,其能降低芯片使用過程中的專業(yè)化要求,并易于普及。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開發(fā)一種芯片,其能降低芯片使用過程中的專業(yè)化要求,并易于普及。
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一體化生物反應芯片包括:
一外包殼體(1)、所述的外包殼體的內表面上固定有存放室(2)和反應室(3);其中,所述的存放室位于所述的反應室的上方,
所述的存放室通過第一高彈性軟管(4)與所述的反應室相連通;所述的第一高彈性軟管通過第一固定帶(5)以彎曲折疊狀態(tài)固定于位于所述的存放室與反應室之間的上支撐部(6),從而使存放室與反應室之間的管道處于封閉狀態(tài);
所述的反應室通過第二高彈性軟管(8)與所述芯片位于殼體上的出口(35)相連通,且所述第二高彈性軟管通過第二固定帶(9)以彎曲折疊狀態(tài)固定在位于反應室下方的下支撐部(10),從而使反應室和出口之間的管道處于閉合狀態(tài);
且所述的殼體內還包括第一切斷裝置,所述的第一切斷裝置用于切斷所述的第一固定帶,從而使存放室與反應室之間的管道處于開啟狀態(tài);
所述的殼體內還包括第二切斷裝置,所述的第二切斷裝置用于切斷所述的第二固定帶,從而使反應室和出口之間的管道處于開啟狀態(tài)。
在另一優(yōu)選例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存放室還與第一氣體導管(12)的第一末端連接,且所述的反應室還與第二氣體導管(13)的第一末端連接,所述的第一氣體導管的第二末端和所述的第二氣體導管的第二末端封閉并固定于所述的上支撐部。
在另一優(yōu)選例中,所述的外包殼體的外側還設置有一外控開關(14),用于控制所述的第一切斷裝置和第二切斷裝置。
在另一優(yōu)選例中,所述的外控開關包括:
固定于殼體上方外表面的第一圓柱體(15),所述的第一圓柱體內側具有第一內側托臺(20),以及第一內側空軌(22);
嵌套于第一圓柱體內的第二圓柱體(16),所述第二圓柱體的外柱面具有與所述的第一內側托臺和第一內側空軌相適應的第一突出部(18),且所述第二圓柱體的內柱面具有第二內側托臺(21)和第二內側空軌(23);以及
嵌套于第二圓柱體內的第三圓柱體(17);所述的第三圓柱體外柱面上具有與第二內側托臺以及第二內側空軌相適應的第二突出部(19)。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康碼(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經康碼(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lián)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10093701.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