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人POT1蛋白在白血病診斷中的用途有效
| 申請號: | 201810076816.0 | 申請日: | 2018-01-26 |
| 公開(公告)號: | CN108490184B | 公開(公告)日: | 2021-01-08 |
| 發明(設計)人: | 唐亞林;王立霞;楊鳳敏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A61K31/4375 | 分類號: | A61K31/4375;G01N33/68 |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華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11201 | 代理人: | 趙天月 |
| 地址: | 100190 ***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pot1 蛋白 白血病 診斷 中的 用途 | ||
本發明涉及化合物在制備藥物中的用途,該化合物用于抗腫瘤,該藥物用于改變生物樣品中POT1蛋白含量。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醫藥領域,具體地,本發明涉及化合物在制備藥物中的用途,更具體地,本發明涉及化合物在制備藥物中的用途、藥物組合物在制備藥物中的用途、試劑在制備試劑盒中的用途以及篩選藥物的方法。
背景技術
白血病是造血系統的惡性腫瘤,又叫“血癌”,在兒科惡性腫瘤的發病率中居第一位,它的死亡率在導致兒童及35歲以下成年人死亡的惡性腫瘤中排首位,是威脅兒童和青壯年生命健康最常見的惡性腫瘤。目前我國白血病的發病率,在各種腫瘤發病率中位居6-8位。白血病的病源是由于細胞內DNA的變異形成的骨髓中造血組織的不正常工作。骨髓中的干細胞每天可以制造約540萬個/1立方毫米的紅血球和7400個/1立方毫米白血球,而白血病病人過分生產白血球且多數的白細胞是不成熟的,為幼稚細胞,其存活期比正常情況下長。盡管這種白細胞數量很大,然而卻不能像正常白細胞那樣抗感染。體內這種白細胞的增多,會直接影響一些重要器官的功能,影響正常健康血細胞的產量。由于腫瘤細胞惡性增生,抑制紅細胞和血小板止血的產生,甚至沒有足夠的正常白細胞抗感染,很容易受擦傷、出血、感染。而且過多的白細胞也妨害骨髓的其他工作,這使得骨髓生產其它血細胞的功能降低。白血病可以擴散到淋巴結、脾、肝、中樞神經系統和其它器官,產生不同癥狀。這些癥狀,主要跟骨髓內造血功能的破壞有關,如持續發燒,感染經久不愈,貧血,點狀出血等;還有血癌細胞穿滲組織引起的癥狀,如淋巴結腫大,骨痛或關節痛,牙齦腫脹,肝脾腫大等。因此,研究開發白血病風險預警的方法很有必要,以便及早發現并介入治療。
然而,目前還沒有一種方便高效的白血病風險預警的手段,大大阻礙了白血病的早期發現及介入治療。
發明內容
本申請是基于發明人對以下事實和問題的發現和認識作出的:
白血病的診斷非常困難,一般需要結合臨床表現、體格檢查和實驗室化驗三方面綜合判斷才能最終確診。白細胞計數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異常的風險,但單單此項檢查遠遠不能達到確診的需要。通常而言,要確診白血病,外周血檢和骨髓穿刺取樣檢測都是必須的。但是,由于骨髓穿刺并不易為常人所接受,因此目前臨床無法提供一種白血病風險預警的手段,大大阻礙了白血病的早期發現及介入治療,當病人察覺到時,往往已經進入了白血病發病的中后期。基于上述問題,發明人發現,將受試者生物樣品與一些抗腫瘤藥物接觸后,生物樣品中端粒保護蛋白(POT1蛋白)的含量會發生變化,而且該變化與白血病的診斷有密切的關系,這為非侵入性體外診斷白血病提供了一條簡便高效的途徑。
為此,在本發明的第一方面,本發明提出了化合物在制備藥物中的用途。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所述化合物用于抗腫瘤,所述藥物用于改變生物樣品中POT1蛋白含量。
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上述用途還可進一步包括如下附加技術特征至少之一:
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所述化合物為式1所示化合物或式1所示化合物的立體異構體、幾何異構體、互變異構體、氮氧化物、水合物、溶劑化物、代謝產物、藥學上可接受的鹽或前藥,
其中:
m為0、1、2、3、4、5或6;
n為0、1、2、3或4;
X和Y分別獨立地為C或N;
A環存在時,A環為3-12個原子組成的碳環、5-12個原子組成的雜環、苯環或5-12個原子組成的雜芳環;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未經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10076816.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