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智能現場勘察裝置在審
| 申請號: | 201810072216.7 | 申請日: | 2018-01-25 |
| 公開(公告)號: | CN108282624A | 公開(公告)日: | 2018-07-13 |
| 發明(設計)人: | 張有干 | 申請(專利權)人: | 合肥衡磊警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4N5/372 | 分類號: | H04N5/372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230012 安徽省合肥市廬陽工業*** | 國省代碼: | 安徽;3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工業平板電腦 紫外CCD 畸變 高通 光源 現場勘察 物證 現場勘察設備 設備兼容性 基礎信息 快速制圖 快速制作 切換開關 提取裝置 現場基站 智能 制卷 采集 案件 | ||
本發明涉及物證勘察提取裝置技術領域,尤其是一種智能現場勘察裝置,包括工業平板電腦,所述工業平板電腦上連接有零畸變CCD、高通紫外CCD,所述零畸變CCD及高通紫外CCD與工業平板電腦之間設有切換開關,所述零畸變CCD上設有第一光源,所述高通紫外CCD上設有第二光源。本發明通過在不同CCD上更換不同的光源,實現對不同類型的物證進行勘察及提取的目的,很好的解決了現場勘察設備繁多,各設備兼容性差等弊端,本裝置具有現場基站信息等基礎信息的采集,現場快速制作勘驗筆錄,現場快速制圖,案件現場快速制卷的功能。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物證勘察提取裝置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智能現場勘察裝置。
背景技術
當前刑事技術案件現場勘察領域,對于不同的物證需要攜帶不同的設備去發現提取,各設備各自獨立,兼容性差,一個案件現場需攜帶數個甚至十幾個設備到現場,設備繁多,嚴重影響勘察效率。例如:現場指紋的發現需要攜帶紫外照相系統,現場生物物證發現需攜帶生物物證發現儀,血痕發現儀等,現場足跡發現需定向反射拍照裝置等,攜帶足跡燈,靜電吸附器等,電子物證需攜帶硬盤快速拷貝等,文件檢驗需攜帶紅外照相系統/朱墨時序儀等。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刑事案件現場勘察及物證提取麻煩的缺點,而提出的一種智能現場勘察裝置。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了如下技術方案:
設計一種智能現場勘察裝置,包括工業平板電腦,所述工業平板電腦上連接有零畸變CCD、高通紫外CCD,所述零畸變CCD及高通紫外CCD4與工業平板電腦之間設有切換開關,所述零畸變CCD上設有第一光源,所述高通紫外CCD上設有第二光源。
本裝置使用的時候,通過在不同CCD上更換不同的光源,實現對不同類型的物證進行勘察及提取的目的,很好的解決了現場勘察設備繁多,各設備兼容性差等弊端。
優選的,所述第一光源3包括窄波段445環形光源,白光環形光源,850紅外環形光源。
優選的,所述第二光源5包括365紫外環形光源,254紫外環形光源。
本發明提出的一種智能現場勘察裝置,有益效果在于:
1、本發明通過在不同CCD上更換不同的光源,實現對不同類型的物證進行勘察及提取的目的,很好的解決了現場勘察設備繁多,各設備兼容性差等弊端;
2、本裝置具有現場基站信息等基礎信息的采集,現場快速制作勘驗筆錄,現場快速制圖,案件現場快速制卷的功能。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的連接關系結構示意圖。
圖中:工業平板電腦1、零畸變CCD2、第一光源3、高通紫外CCD4、第二光源5。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
參照圖1-2,一種智能現場勘察裝置,包括工業平板電腦1,工業平板電腦1上配置有I7 Mobile 高性能CPU,32G內存芯片,高清輸出接口、高清輸出接口、TF-CARD卡槽、LCD顯示屏、USB2.0接口,提供高性能分析能力及擴容空間,工業平板電腦1上連接有零畸變CCD2、高通紫外CCD4,,零畸變CCD2及高通紫外CCD4與工業平板電腦1之間設有切換開關,零畸變CCD2上設有第一光源3,第一光源3包括窄波段445環形光源,白光環形光源,850紅外環形光源,高通紫外CCD4上設有第二光源5,第二光源5包括365紫外環形光源,254紫外環形光源。
具體實施例: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合肥衡磊警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經合肥衡磊警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10072216.7/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