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專利]一種膜法印花廢水處理系統及方法在審
| 申請?zhí)枺?/td> | 201810064410.0 | 申請日: | 2018-01-23 |
| 公開(公告)號: | CN108033654A | 公開(公告)日: | 2018-05-15 |
| 發(fā)明(設計)人: | 盧浩;張勁松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信環(huán)境技術(廣州)有限公司;中信環(huán)境技術(天津)有限公司;四川中喻環(huán)境治理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02F9/14 | 分類號: | C02F9/14;C02F101/16;C02F101/30;C02F103/30 |
| 代理公司: | 廣州嘉權專利商標事務所有限公司 44205 | 代理人: | 譚英強 |
| 地址: | 510660 廣東省廣州***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印花 廢水處理 系統 方法 | ||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膜法印花廢水處理系統及方法。一種膜法印花廢水處理系統,包括依次連接的混凝池、氣浮機、接觸氧化池、沉淀池、內曝氣膜池、纖維轉盤濾池和臭氧脫色池。同時也公開了使用這種膜法印花廢水處理系統處理印花廢水的方法。針對印花的高氨氮廢水,本發(fā)明采用內層為厭氧層、外層為好氧層的傳統生物膜法作為好氧段,采用外層為缺氧層、內層為好氧層的反常規(guī)生物膜結構的內曝氣膜法作為缺氧環(huán)境,共同完成氨化、硝化、反硝化過程,提高脫氮效率,且產泥量少,沒有污泥膨脹現象。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膜法印花廢水處理系統及方法。
背景技術
目前,印染行業(yè)中印花廢水為了提高花色的鮮艷程度,需要投加大量尿素,導致外排廢水中不僅具有高污染物濃度、高色度的特點,還具有高氨氮的特點。傳統的處理方法是采用活性污泥或接觸氧化法為基礎的變形工藝,如AO工藝、AAO工藝等,或產泥量較少的生物膜法,但都無法提高脫氮效率,且活性污泥法產泥量大、能耗高。生物膜法對脫氮方面有很大限制性。在傳統生物膜中,氧氣和底物均由生物膜外側向內層擴散,使得硝化菌及好氧異養(yǎng)菌多集中生物膜外層。由于硝化菌與好氧異養(yǎng)菌對氧的競爭中明顯處于劣勢,使得傳統生物膜工藝硝化菌無法大量的繁殖。同時由于反硝化過程中缺乏電子供體(碳源),影響了系統的脫氮效果。
印染廢水的色度也是污水處理的主要內容。傳統的生化工藝無法將有色基團全部分解,混凝工藝由于投加混凝劑原因,還有可能帶入色度。所以,需要進一步脫色處理才能達標排放。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膜法印花廢水處理系統及方法。
本發(fā)明所采取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膜法印花廢水處理系統,包括依次連接的混凝池、氣浮機、接觸氧化池、沉淀池、內曝氣膜池、纖維轉盤濾池和臭氧脫色池。
膜法印花廢水處理系統中,曝氣系統分別與接觸氧化池和內曝氣膜池相連接。
膜法印花廢水處理系統中,內曝氣膜池與接觸氧化池相連接。
膜法印花廢水處理系統中,接觸氧化池內懸掛實心填料。
膜法印花廢水處理系統中,內曝氣膜池內懸掛中空纖維膜絲。
膜法印花廢水處理系統中,纖維轉盤濾池與混凝池相連接。
膜法印花廢水處理系統中,沉淀池與污泥處理系統相連接。
一種膜法印花廢水處理方法,是使用上述的膜法印花廢水處理系統,進行印花廢水處理,包括以下步驟:
1)印花廢水依次進入混凝池和氣浮機處理,去除懸浮污染物;
2)氣浮機出水進入接觸氧化池,在曝氣的條件下,經實心填料表面形成的微生物膜分解有機污染物,同時進行硝化反應;
3)接觸氧化池出水進入沉淀池,沉淀污泥,污泥送至污泥處理系統處理;
4)沉淀池出水進入內曝氣膜池,在曝氣的條件下,經中空纖維膜絲外形成的微生物膜處理,進行脫氮;
5)內曝氣膜池出水部分回流至接觸氧化池,其余部分進入纖維轉盤濾池去除懸浮物;
6)纖維轉盤濾池截留的污染物回流至混凝池,纖維轉盤濾池出水進入臭氧脫色池進行脫色處理,經檢測達標后排放。
處理方法的步驟2)中,氣水比為(9~12):1;步驟4)中,曝氣壓力為0.2MPa~0.25MPa。
處理方法的步驟5)中,內曝氣膜池出水的回流比為250%~350%。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信環(huán)境技術(廣州)有限公司;中信環(huán)境技術(天津)有限公司;四川中喻環(huán)境治理有限公司,未經中信環(huán)境技術(廣州)有限公司;中信環(huán)境技術(天津)有限公司;四川中喻環(huán)境治理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10064410.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