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無內胎的自行車輪胎結構有效
| 申請號: | 201810060649.0 | 申請日: | 2018-01-22 |
| 公開(公告)號: | CN108688407B | 公開(公告)日: | 2021-01-29 |
| 發明(設計)人: | 羅才仁 | 申請(專利權)人: | 正新橡膠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60C5/12 | 分類號: | B60C5/12;B60C5/16 |
| 代理公司: | 北京匯智英財專利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11301 | 代理人: | 鄭玉潔 |
| 地址: | 中國臺灣彰化縣*** | 國省代碼: | 臺灣;7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內胎 自行車 輪胎 結構 | ||
本發明主要提供一種無內胎的自行車輪胎結構,其包括有:一胎主體,其具有弧形的一胎面,于該胎面兩邊以一體方式分別延伸預設高度的一胎邊,于各胎邊延伸的末端分別設有一胎唇;一輪圈組設組,以一體方式形成于該胎唇上,該胎唇由一內緣、一底部及一外邊墻相互鄰接所共同形成,各底部與外邊墻于組設于該自行車輪圈時,胎唇底部將嵌合于自行車輪圈的框槽底面,并受框槽底面一卡制部卡設,以防止胎唇底面任意滑動;此外,胎唇各底部與外邊墻都采用平面型式設計,可使輪圈與胎唇貼觸面積大,以達到較佳的密合性;于胎唇的上緣面也采用平面設計,可適用于無勾邊凸緣設計的輪圈,達到胎邊撓曲小,并降低其騎乘風阻,并提升耐沖擊性。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自行車用的輪胎結構,尤其是指使用于自行車且不使用內胎,為可增加胎體容積,且提升耐沖擊性的輪胎結構。
背景技術
車輪結構大致由一輪圈,其外徑裝設有橡膠的輪胎;而輪胎主要作為地面與輪圈間可緩沖的作用,以吸收因車輪滾動時來自地面的沖擊力量,進而讓騎乘時的舒適性提高。
分析自行車的輪胎結構,主要由胎面膠層及內部的多層簾紗所共同組成,其胎邊延伸端形成凸緣狀的一胎唇,并于胎唇內部埋設有鋼絲圈。目前市面上自行車所使用的車輪型式眾多,最常見者為管胎(Tubular)或開口胎(Clincher),其中管胎是指輪胎以斷面觀之,呈封閉的管狀所延伸的環型,開口胎則呈開放U形狀所延伸的環型,為于兩側胎邊朝外延伸一預設高度后,于延伸端具有胎唇結構設計,并以胎唇部位組設于輪圈上,而開口胎通常又為有內胎(Tube Type)及無內胎(Tubeless)的車輪結構所使用,差異在于輪圈與輪胎間是否組設有一內胎。
進一步分析無內胎所使用的輪圈結構,因輪圈與輪胎間不組設內胎,空氣直接打入輪圈與輪胎所形成的空間內,因此輪圈與輪胎兩者間之密合精度要求較高,以降低空氣由兩者結合處的縫隙中流失,故胎唇與勾邊的結構設計即為相當重要;由于胎車輪型式的輪胎,其技術應用往往需與輪圈相輔相成,因此討輪無內胎的輪胎結構則通常會與相搭配的輪圈一同研究。
針對具有勾邊設計的自行車無內胎輪圈結構,如中國專利第097143704號發明專利所公開的“自行車車輪的輪圈與包括該輪圈的自行車車輪”,該輪圈包括帶有大體上環形延伸的一主體,該主體具有成形為與輪胎耦接的徑向外部分,所述徑向外部分包括環形底壁,所述的環形底壁設置有用于充氣閥的孔,所述環形底壁包括中心環形凹陷和兩個布置在相對于所述中心環形凹陷的軸向相對側上的側環形部分,所述凹陷相對于輪圈的橫截面至少在其一側上且至少在周向地遠離所述孔的區域內包括徑向內表面和徑向外表面,所述徑向外表面具有與所述徑向內表面的彎曲半徑不同的彎曲半徑。
另一種具有勾邊設計的自行車無內胎輪圈結構,如中國專利第101117393號發明專利所公開的“自行車車輪輪緣結構”,包括:輪緣,其包括第一環狀側部、第二環狀側部及在該第一環狀側部與該第二環狀側部之間延伸的環狀橋接部份,該環狀橋接部份包括具有至少一個開口的外輪緣表面;至少一個帽蓋,沿著插入方向插入至該至少一個開口內,該至少一個帽蓋中的各包括具有疊覆于該外輪緣表面的下表面的底座板件及從該下表面沿著該插入方向延伸至該開口內的多個突出部份,其中,該多個突出部份及開口相對于彼此被定尺寸成使得該帽蓋是借著該突出部份由于該突出部份以該突出部份設有沿著該插入方向延伸插入至該開口內并抵觸該開口的內緣的肋部的方式來變形而對該環狀橋接部份施力而被扣持在該開口內;及帶件,附著于該外輪緣表面且疊覆于該底座板件,該帶件被定尺寸成覆蓋該底座板件的周邊邊緣與該外輪緣表面之間的界面。
還有一種具有勾邊設計的自行車無內胎輪圈結構,如中國專利第094210506號實用新型專利所公開的“自行車輪圈內緣卡固結構”,其輪圈外框緣形成有供輪胎嵌置定位的凹槽狀的一胎槽,內框緣形成有供輪輻鋼絲穿設結合的一環肋緣,其中,該胎槽兩側延伸壁上方分別形成有朝內凸狀的一嵌部;該嵌部兩邊相對的內側緣上,設有具有預定間距的若干卡固部,使該嵌部內側緣略呈不平整的凹狀輪廓;通過上述結構,當輪胎嵌置定位于該胎槽內并充氣至飽和時,輪胎嵌置部位的邊緣則充份緊迫于各卡固部及嵌部兩邊相對的內側緣,借此能達到卡固的功效。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正新橡膠工業股份有限公司,未經正新橡膠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10060649.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半充氣輪胎及半充氣輪胎的制造方法
- 下一篇:摩托車輪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