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交通燈路口車輛快速通行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810055784.6 | 申請日: | 2018-01-20 |
| 公開(公告)號: | CN108198446A | 公開(公告)日: | 2018-06-22 |
| 發明(設計)人: | 郭根松;趙曉松;周昌權 | 申請(專利權)人: | 溫嶺市志創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8G1/0962 | 分類號: | G08G1/0962;B60W30/18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317599 浙江省臺州市溫***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交通燈路口 車輛隊列 路口 通行 加速度信號 加速度狀態 車輛前方 等待狀態 第一輛車 通行裝置 行人通過 語音提醒 后車 前車 擁堵 隊列 綠燈 出行 保證 反饋 節約 交通 安全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交通燈路口車輛快速通行方法,當車輛進行路口等待狀態時,通過語音提醒駕駛員開啟輔助通行裝置,當車輛前方沒有行人通過時,啟動車輛隊列中的第一輛車,防止綠燈到來時還有行人并未完全通過路口,并將速度、加速度信號同時發送給車輛隊列中的其他車輛,保證隊列中的車輛能夠同時起步,并通過將前車的速度、加速度狀態及時反饋給后車保證兩車之間的安全通行,克服了現有技術中等待中的車輛需依次起步,帶來交通擁堵的技術問題,同時能夠節約用戶的出行時間,提高路口通過的效率。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交通燈路口車輛快速通行方法,具體涉及用于減少綠燈路口通行時間的車輛快速通行。
背景技術
車輛已經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在交通高峰期,尤其在綠燈通行時間較短時,后邊車輛往往在看到前邊汽車起步后才開始起步,使得前后車輛在啟動時存在一定延遲,在一個綠燈時間段內可通行的汽車數量較少,造成交通擁堵,能源浪費,也浪費了人們的出行時間。同時在汽車起步過程中,常常因為駕駛員的誤操作導致追尾。
目前在某些汽車上,很多都配備有ACC自適應巡航裝置,通過距離測量雷達,來達到和前車保持一定距離的目的。但是這種方式只能實現和前車位置的聯動,且當前車位置發生變化時,已經是踩油門加速的結果,并不能解決前后車輛在啟動時存在的延時問題。
發明內容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出了一種交通燈路口車輛快速通行方法。
一種交通燈路口車輛快速通行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驟:
(1)當檢測到車輛位于交通燈路口處于等待狀態時,語音提示駕駛員開啟輔助通行功能,駕駛員通過人機交互界面開啟車輛輔助通行裝置;
(2)當交通燈由紅燈狀態變為綠燈狀態時,位于車輛隊列中的第一輛車啟動障礙監測傳感器,當檢測結果為否,即第一輛車前方沒有障礙物時,通過油門控制模塊啟動第一輛車油門,同時將所述第一輛車的速度、加速度信號通過無線通訊模塊發送給車輛隊列;
(3)車輛隊列中的車輛接收到所述速度、加速度信號后,通過自身的油門控制模塊控制自身油門使其與所述第一輛車相同的速度、加速度啟動油門,實現與第一輛車的同步啟動;
(4)車輛隊列啟動后,第一輛車的傳感器模塊自動獲取車輛自身的速度、加速度信號并將上述信號發送給車輛隊列中的第二輛車;
(5)所述第二輛車通過處理控制模塊比較自身速度、加速度與前車的速度、加速度是否相同,若后車速度、加速度小于前車速度、加速度,則通過所述油門控制模塊提高后車速度、加速度使其與第一輛車一致;若第二輛車的速度、加速度大于第一輛車的速度、加速度,則通過油門控制模塊減小第二輛車的速度、加速度使其與第一輛車一致;
(6)將調整后的第二輛車的速度、加速度信號發送給第三輛車,重復步驟(5)中的速度、加速度調節,直到完成車輛隊列中最后一輛車的速度、加速度調節,使得車輛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快速通過路口;
(7)當檢測到車輛通過路口后,語音提示駕駛員輔助通行功能結束,車輛恢復到正常的人工駕駛。
具體的,所述輔助通行裝置包括交通燈狀態監測模塊,當所述交通燈狀態監測模塊監測當前交通燈狀態為綠燈時,啟動障礙監測傳感器。
具體的,其障礙監測傳感器為具有圖像采集功能的攝像機或測障雷達。
具體的,所述無線通訊模塊包括信號發送與接收裝置,用來接收與發送速度、加速度信號。
具體的,通過所述交通燈狀態監測模塊判斷車輛處于路口的等待狀態還是車輛已通過路口。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溫嶺市志創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未經溫嶺市志創網絡科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10055784.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