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熱電聯產全凝式余熱回收技術在審
| 申請號: | 201810055773.8 | 申請日: | 2018-01-20 |
| 公開(公告)號: | CN108317580A | 公開(公告)日: | 2018-07-24 |
| 發明(設計)人: | 姚偉君 | 申請(專利權)人: | 大連葆光節能空調設備廠 |
| 主分類號: | F24D3/18 | 分類號: | F24D3/18;F24D3/10;F22D11/06;F01K17/06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116600 遼寧*** | 國省代碼: | 遼寧;2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凝汽器 熱電廠 溫度調節系統 余熱回收技術 冷卻水系統 一次網回水 抽汽供熱 發電效率 供熱效果 熱電聯產 一次管網 回水 大溫差 全凝式 供暖 | ||
提供一種將一次網回水直接進入凝汽器的方法、提高發電效率與供熱效果的方法。包括熱電廠抽汽供熱系統、回水溫度調節系統、熱電廠凝汽器冷卻水系統、大溫差供暖一次管網。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領域,涉及一種降低凝汽器冷卻水溫度、使冷卻水全部冷凝的廢熱回收系統。
背景技術
目前熱電聯產雖然實現了能源的階梯利用,但熱電廠凝汽器依舊需要將大量低溫廢熱排放掉,排放掉的廢熱量巨大。
國家大力鼓勵余熱、廢熱回收,將回收的熱用于居民供暖,熱電廠在發電過程中,需要將汽輪機當中的蒸汽冷凝后重新輸送回鍋爐,這些蒸汽通過凝汽器,將熱量釋放到凝汽器中的循環冷取水當中,在通過冷卻塔或江、河、湖、海水、風機等方式,將這部分熱量排除,使冷卻水溫度降低凝結,重新回到凝汽器當中為做工后的低溫乏汽降溫,汽輪機做工后的乏汽依然存在大量的熱,但溫度較低,卻扔要將凝汽器當中的冷卻水中的高溫釋放掉。這種釋放會造成大量的低溫廢熱被排放到自然界中,這些熱無法被直接利用,只有將凝汽器當中的冷卻水低溫熱全部回收,才能保證這部分熱不被浪費掉。
大溫差供熱技術已經成為一項較成熟的技術,它的優點是可擴大供熱面積,突破輸熱管道輸送瓶頸,但大溫差供熱技術無法保證回水溫度的穩定,電廠凝汽器冷卻水要求較為嚴格,因此大溫差供熱回水無法直接用于汽輪機尾端乏汽的冷卻。
發明內容
針對冬季熱電廠凝汽器廢熱品位低不能被利用、熱電廠需消耗能源將汽輪機做工后的乏汽冷凝,造成能源浪費巨大,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將一次網回水直接進入凝汽器的方法、提高發電效率與供熱效果的方法。
包括熱電廠抽汽供熱系統、回水溫度調節系統、熱電廠凝汽器冷卻水系統、大溫差供暖一次管網。
電廠抽氣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用于驅動吸收式熱泵,其中包括一次網回水溫度調節吸收式熱泵,以及一次網供水一次加熱吸收式熱泵。第二部分通過汽水換熱器為一次網供水進行第三次加熱,使其可以用于換熱站供熱;
回水溫度調節系統,用于調整大溫差一次網回水溫度的系統,一次網回水通過吸收式熱泵,將水溫調整降低到凝汽器冷卻水的溫度,同時被提取的溫度用于一次網供水二次加熱。
熱電廠凝汽器冷卻水系統,做工后的汽輪機乏汽通過凝汽器冷卻,冷卻水出水被分為兩部分,通過汽輪機中段抽氣驅動吸收式熱泵,一部分作為吸收式熱泵的低溫熱源,另一部分作為一次網供水。
凝汽器冷卻水進水是由兩部分水混合而成,一部分通過回水調節系統,將一次網回水溫度降低并調整到凝汽器冷卻水溫度。另一部分作為吸收式熱泵的低溫熱源,溫度降低后同樣達到凝汽器冷卻水使用溫度,兩部分回水混合,進入凝汽器作為凝汽器冷卻水,為做工后的汽輪機乏汽進行冷凝降溫,吸收熱量的冷卻水,同樣被分為兩部分,一部分作為吸收式熱泵低溫熱源,另一部分作為一次網供水熱源,通過吸收式熱泵加溫,在通過回水溫度調節系統加溫,后經過汽水換熱器三次加溫后為換熱站供應熱水;
本發明為解決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
1、該系統是一種全凝式余熱回收供熱系統,通過大溫差供熱技術,同時在熱電廠側加入回水溫度調節系統,控制回水溫度,使一次網供水回水溫度降低到凝汽器使用的冷卻水溫度,同時凝汽器出水作為吸收式熱泵的低溫熱源,溫度釋放到一次網供水為一次網供水二次加熱,一次網回水溫度降低后,兩者混合,重新作為凝汽器冷卻水,從進水口進入為汽輪機乏汽降溫。
2、凝汽器出水分成兩部分,入水也是由兩部分組成。
3、凝汽器冷卻水出水分水,將凝汽器出分水分為兩部分,出水中使用量較大的作為吸收式熱泵低溫熱源供水,使用量較小的一部分作為一次網供熱熱水,通過汽輪機中段周期驅動吸收式熱泵,將大量的低溫熱用于提升少量低溫熱,完成一次網供水一次加熱。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大連葆光節能空調設備廠,未經大連葆光節能空調設備廠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10055773.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