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設備接入方法、裝置及接入控制設備有效
| 申請號: | 201810053320.1 | 申請日: | 2018-01-19 |
| 公開(公告)號: | CN108347744B | 公開(公告)日: | 2020-08-28 |
| 發明(設計)人: | 趙毅峰;劉凱;楊華裕;黃聯芬;廖禮宇;李馨;張遠見;胡應添 | 申請(專利權)人: | 廈門大學;京信通信系統(廣州)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4W28/02 | 分類號: | H04W28/02;H04W48/06;H04W74/08 |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達信恒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291 | 代理人: | 黃志華 |
| 地址: | 361000 福建*** | 國省代碼: | 福建;3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設備 接入 方法 裝置 控制 | ||
本發明實施例公開了一種設備接入方法、裝置及接入控制設備,其中方法包括:獲取基站的設備接入狀態,若確定設備接入狀態為擁塞狀態,則執行接入限制參數P值調整過程,將每次P值調整后得到的P值發送給基站下的各個設備,直至基站的設備接入狀態變為不擁塞狀態。如此,在基站處于擁塞的設備接入狀態下時,通過執行P值調整過程動態地調整P值可有效地改善基站的擁塞程度,而且由于強化學習Q值矩陣中包含有以往調整P值的經驗,因此P值調整過程中根據強化學習Q值矩陣中的Q值確定每次調整P值所用的動作可有效提高P值的收斂速度,從而使基站更快地達到最佳接入狀態。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無線通信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設備接入方法、裝置及接入控制設備。
背景技術
隨著現代通信技術向物聯網的發展,MTC(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機器類通信)設備大量劇增,其數量已超過了H2H(Human-to-Human,人與人通信)設備。這些MTC設備的通信是智慧城市、智能電網發展的基礎,但也對現有的無線通信網絡造成了很大的負載。MTC設備的接入,會造成現有的H2H設備以及對時延要求比較嚴格的M2M(Machine-to-Machine,機器間通信)設備的時延增大,特別是當接入量很大時,嚴重時會造成基站控制單元不能及時有效的處理大量數據,導致基站長時間不能正常的工作。
為了解決MTC設備的隨機接入擁塞問題,3GPP(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Project,第三代合作伙伴計劃)組織在TS22.011V11.0.0.(chapter 4.3.4)中提出了ACB(Access Class Barring,接入類型限制)算法,ACB定義了16種接入類型,其中一些接入類型為高優先級的應用保留。當網絡負載較重時,基站會將ACB參數作為系統信息的一部分向小區內的設備廣播,這些參數包括不同接入類型的接入概率和退避時間。ACB的原理是基站根據當前網絡負載情況設定一個接入等級限制參數P(0≤P≤1)。各設備在隨機接入之前產生一個0-1之間的隨機數,設備隨機數小于接入等級限制參數P值,進行隨機接入,若大于隨機數,則在下一時刻繼續產生隨機數再進行接入。所以當大量設備涌入接入時,可以使得網絡負載情況得到緩解,接入成功率以及吞吐量得到優化。然而,現行接入等級限制算法在分類反饋過程中,處理數據比較復雜,大量設備涌入的時候,不能保證接入網絡處于最優的狀態,而且由于網絡調整接入等級限制參數P的過程的先驗知識較少導致P值的調整沒有趨于最優、收斂速度慢,并使得基站的全局接入狀態較差,無法滿足各設備的時延需求。
綜上所述,目前亟需要一種設備接入方法,用以解決現有的隨機接入技術無法動態調整P值,使得基站的接入狀態較差,容易發生擁塞的技術問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提供一種設備接入方法、裝置及接入控制設備,用以解決現有的隨機接入技術無法動態調整P值,使得基站的接入狀態較差,容易發生擁塞的技術問題。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設備接入方法,包括:
獲取基站的設備接入狀態;
若確定所述設備接入狀態為擁塞狀態,則執行接入限制參數P值調整過程,并將每次P值調整后得到的P值發送給所述基站下的各個設備,直至所述基站的設備接入狀態為不擁塞狀態;
其中,所述每次P值調整采用的動作是根據強化學習Q值矩陣中的Q值確定的。
可選地,所述獲取基站的設備接入狀態,包括:
根據基站當前的申請接入設備數和最優接入設備數,確定所述基站的設備接入狀態。
可選地,所述執行P值調整過程,并將每次P值調整后得到的P值發送給所述基站下的各個設備,包括:
根據第k次P值調整前所述基站的設備接入狀態Sk和所述強化學習Q值矩陣中的Q值,確定所述第k次P值調整采用的動作Yk(l),其中,所述k為正整數;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廈門大學;京信通信系統(廣州)有限公司,未經廈門大學;京信通信系統(廣州)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10053320.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