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高性能無鹵阻燃聚碳酸酯材料及其制備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810044688.1 | 申請日: | 2018-01-17 |
| 公開(公告)號: | CN108117735B | 公開(公告)日: | 2020-06-16 |
| 發明(設計)人: | 殷鵬剛;郭勝立;史吉華;任仁 | 申請(專利權)人: | 北京濮源新材料技術研究院(普通合伙) |
| 主分類號: | C08L69/00 | 分類號: | C08L69/00;C08L23/06;C08L27/18;C08L23/30;C08K13/04;C08K7/14;C08K5/523;C08K3/22;C08J3/22 |
| 代理公司: | 北京酷愛智慧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514 | 代理人: | 李婷 |
| 地址: | 100098 北京市海淀區***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性能 阻燃 聚碳酸酯 材料 及其 制備 方法 | ||
本發明涉及一種高性能無鹵阻燃聚碳酸酯材料及其制備方法。聚碳酸酯材料的原料組分包括:聚碳酸酯55~80份、阻燃母粒10~30份、玻璃纖維10~15份、分散劑0.5~1份以及抗滴落劑0.2~1重量份。制備方法:將阻燃母粒的各原料組分加入第一高速混合機中混合,之后投入到第一雙螺桿擠出機中混合,擠出造粒制得阻燃母粒。其次,將無鹵阻燃聚碳酸酯材料的各原料組分加入第二高速混合機中混合,之后投入到第二雙螺桿擠出機中混合,經擠出、拉條、切粒以及干燥,制得無鹵阻燃聚碳酸酯材料。本發明提供的無鹵阻燃聚碳酸酯材料,具有優異的阻燃和耐磨性能,不僅提高了原有的抗沖性能和拉伸性能,而且能夠保持良好的流動性。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聚碳酸酯改性材料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高性能無鹵阻燃聚碳酸酯材料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聚碳酸酯是一種綜合性能優越的熱縮性工程塑料,具有高抗沖、高韌性、高耐熱性、耐候性和優異的電絕緣性,被廣泛應用在汽車工業、儀表儀器、電子電器等領域。聚碳酸酯本身具有一定的阻燃性、但不能滿足對阻燃級別要求更高的場合,同時,聚碳酸酯耐磨性差。
為確保阻燃性,傳統的添加含鹵阻燃劑,阻燃性好、添加量少、對力學性能影響較小,但在其阻燃過程中會產生大量有毒煙霧以及致癌的二噁英,對人體造成傷害。進一步,人們采用無鹵阻燃劑,常用的有磷系阻燃劑、有機硅阻燃劑和磺酸鹽等,并與無機阻燃劑進行復配。添加量達到理想的阻燃效果時,都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材原有的力學性能。
為了提高強度,加入玻璃纖維作為增強劑。玻璃纖維使流動性和抗沖擊性變差,并且玻璃纖維從樹脂表面突出來而很難確保材料質量均一穩定。
基于此,需要對現有的配方進行提升優化,開發出綜合性能優異的阻燃聚碳酸酯。
發明內容
針對現有技術中的缺陷,本發明旨在提供一種高性能無鹵阻燃聚碳酸酯材料及其制備方法。本發明提供的無鹵阻燃聚碳酸酯材料,具有優異的阻燃和耐磨性能,不僅提高了原有的抗沖性能和拉伸性能,而且能夠保持良好的流動性。
為此,本發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第一方面,本發明提供一種阻燃母粒,原料組分按重量份計,包括:硅氧烷共聚碳酸酯70~80重量份、阻燃劑15~25重量份、氧化鋅1~5重量份以及第一分散劑1~3重量份;其中,阻燃劑包括磷系阻燃劑和無機阻燃劑。
優選地,硅氧烷共聚碳酸酯選用共聚雙酚A型芳香族聚碳酸酯,且共聚雙酚A型芳香族聚碳酸酯的硅含量為1~5%,重均分子量為20000~30000。氧化鋅選用納米氧化鋅,且納米氧化鋅的平均粒徑為10~100nm,并經過鈦酸酯偶聯劑或硅烷偶聯劑表面處理;使用偶聯劑提高納米氧化鋅與聚合物基體的界面鍵合,增強了基體承載能力,可提高基體的拉伸性能,同時明顯改善基體的抗磨損性能。磷系阻燃劑包括間苯二酚-雙(二苯基磷酸酯)(RDP)和/或雙酚A-(二苯基磷酸酯)(BDP);RDP和BDP為高效磷系阻燃劑,少量的添加(1%~3%)不僅可與硅元素協同阻燃,而且不影響材料的力學性能。無機阻燃劑包括納米氫氧化鋁和/或納米氫氧化鎂,且無機阻燃劑優選平均粒徑為10~50nm,且經過鈦酸酯偶聯劑或硅烷偶聯劑表面處理后的無機阻燃劑;從而具有填充增強的效果,不僅能夠提高材料的抗沖性能,而且可以與有機阻燃劑協同阻燃。第一分散劑包括聚乙烯蠟、氧化聚乙烯蠟、聚丙烯蠟、a-甲基苯乙烯樹脂、硬脂酸及其鹽類中的一種或多種;且進一步優選以聚乙烯蠟為主要成分的復合分散體系。
優選地,磷系阻燃劑包括重量比為1:1的間苯二酚-雙(二苯基磷酸酯)和雙酚A-(二苯基磷酸酯);無機阻燃劑包括重量比為1:1的納米氫氧化鋁和/或納米氫氧化鎂。
優選地,阻燃母粒包括下述原料組分:硅氧烷共聚碳酸酯70重量份、磷系阻燃劑10重量份、無機阻燃劑10重量份、納米氧化鋅3重量份以及分散劑2重量份。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北京濮源新材料技術研究院(普通合伙),未經北京濮源新材料技術研究院(普通合伙)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10044688.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