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線圈結構多層中空電熱蒸發織物、制造方法及應用在審
| 申請號: | 201810033343.6 | 申請日: | 2018-01-12 |
| 公開(公告)號: | CN108035051A | 公開(公告)日: | 2018-05-15 |
| 發明(設計)人: | 許福軍;李圓圓;王立永;應芷欣;肖珊 | 申請(專利權)人: | 東華大學 |
| 主分類號: | D03D25/00 | 分類號: | D03D25/00;D03D15/00;D03D27/06;D03D13/00;D03D1/00 |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匯專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1 | 代理人: | 翁若瑩;柏子雵 |
| 地址: | 200050 上***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線圈 結構 多層 中空 電熱 蒸發 織物 制造 方法 應用 | ||
1.一種線圈結構多層中空電熱蒸發織物,其特征在于,由蒸發層(1)、電熱層(2)、隔熱導水層(3)及漂浮層(4)組成,蒸發層(1)、電熱層(2)、隔熱導水層(3)及漂浮層(4)通過不同的功能纖維織造成為一個整體,其中:
選用高親水性的天然纖維、高親水性的再生纖維素纖維、親水改性的化學纖維、親水改性的化學纖維的膨體紗中一種或者至少兩種混雜而成的纖維作為蒸發層(1)的經紗(5)和緯紗(6),通過調整經紗(5)的送經長度,使蒸發層(1)表面形成線圈結構,增大與空氣的接觸面積;
選用導電纖維作為電熱層(2)的經紗(7)和緯紗(8),電熱層(2)的導電纖維兩端連接電極,利用導電纖維產生的熱量將蒸發層(1)加熱,使水分蒸發;
選用聚乙烯纖維作為漂浮層(4)的經紗(9)和緯紗(10),漂浮層(4)使織物可以浮在水面上;
間隔紗(11)通過相互交織將蒸發層(1)、電熱層(2)和漂浮層(4)組成捆綁成為一個整體,并在電熱層(2)與漂浮層(4)之間形成具有中空間隔結構的隔熱導水層(3),隔熱導水層(3)具有隔熱性能,使電熱層(2)的熱量向蒸發層(1)傳遞,并通過隔熱導水層(3)將水分傳導到蒸發層(1)。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線圈結構多層中空電熱蒸發織物,其特征在于,通過調整送經長度,使所述蒸發層(1)中的經紗(5)的全部或者部分的送經長度大于織物的卷取長度,在蒸發層表面形成所述線圈結構,所述線圈的高度為0.2至2厘米。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線圈結構多層中空電熱蒸發織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導電纖維采用碳纖維、石墨烯纖維、碳納米管纖維、金屬鍍層纖維、納米導電顆粒涂層纖維中的一種或者至少兩種混雜而成的纖維。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線圈結構多層中空電熱蒸發織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漂浮層(4)由密度低于水的聚乙烯纖維織造,或嵌入有兩端封閉的塑料管或者橡皮管。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線圈結構多層中空電熱蒸發織物,其特征在于,所述間由隔紗導水纖維與支撐纖維兩者混雜而成,隔紗導水纖維與支撐纖維的纖維根數比為1/5-5/1。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線圈結構多層中空電熱蒸發織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導水纖維采用親水性的天然纖維、親水性的纖維素再生纖維、親水改性或者異形截面的合成纖維;所述支撐纖維采用高模量纖維。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線圈結構多層中空電熱蒸發織物,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熱導水層(3)為中空間隔結構,其厚度由間隔片控制,織造完畢后取出間隔片,所述隔熱導水層(3)的厚度為2-20mm。
8.一種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線圈結構多層中空電熱蒸發織物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第一步、選擇紗線:
選用高親水性的天然纖維、高親水性的再生纖維素纖維、親水改性的化學纖維、親水改性的化學纖維的膨體紗中一種或者至少兩種混雜而成的纖維作為蒸發層(1)的經紗(5)和緯紗(6);選用導電纖維作為電熱層(2)的經紗(7)和緯紗(8);將隔紗導水纖維與支撐纖維進行層內混雜,作為間隔紗(11);選用聚乙烯纖維作為漂浮層(4)的經紗(9)和緯紗(10);
第二步、織物的織造過程:
將各層經紗(5、7、9)和緯紗(6、8、10)相互交織形成漂浮層(4),電熱層(2)和蒸發層(1);通過增加蒸發層(1)的經紗(5)的送經長度,在蒸發層(1)表面形成線圈結構;在電熱層(2)和漂浮層(4)中間放入間隔片,將間隔紗(11)相互交織形成隔熱導水層(3),經過多次循環織造后下機,獲得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線圈結構多層中空電熱蒸發織物。
9.一種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線圈結構多層中空電熱蒸發織物的應用,其特征在于,用于海水淡化,或用于工業廢水,生活污水的凈化處理。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東華大學,未經東華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10033343.6/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智能汽車防撞裝置及控制方法
- 下一篇:一種雙行星輪系式汽車混合動力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