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M2M系統與標識解析系統的互通方法及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810021118.0 | 申請日: | 2018-01-10 |
| 公開(公告)號: | CN108366356B | 公開(公告)日: | 2021-04-30 |
| 發明(設計)人: | 陶源;田野;李濤 | 申請(專利權)人: | 廣州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
| 主分類號: | H04W4/70 | 分類號: | H04W4/70;H04W8/26;H04L29/12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立方律師事務所 11330 | 代理人: | 劉延喜 |
| 地址: | 511458 廣東省廣州***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m2m 系統 標識 解析 互通 方法 裝置 | ||
本發明提供一種M2M系統與標識解析系統的互通方法及裝置,所述方法包括:依據接收的標識查詢實體發送的包含對象標識的標識碼的標識發現請求,在其中的資源中查詢所述對象標識對應的信息失敗時,將所述標識發現請求發送至互通實體;接收所述互通實體依據預設交互規則向第三方標識解析系統獲取的解析結果,所述解析結果包含所述對象標識對應的信息的地址信息;將所述地址信息反饋至所述標識查詢實體。本發明提供了在現有M2M系統中,實現與各種第三方標識解析系統的互通,以達到兼容多種標識體系的功能。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物聯網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M2M系統與標識解析系統的互通方法及裝置。
背景技術
機器通信(Machine-to-Machine Communications,M2M)是一種以機器智能交互為核心的、網絡化的應用與服務,其通過在機器內部嵌入無線或有線通信模塊以及應用處理邏輯,實現無需人工干預的數據通信,以滿足用戶對監控、指揮調度、數據采集和測量等方面的信息化需求。
物聯網標識則用于識別和區分不同物理和邏輯實體以及信息資源,是實現機器通信的基礎和前提。物聯網標識包括虛擬標識和物理標識,國際電信聯盟在發布的ITU-TY.2221中提出物聯網通用體系架構分為三層,即感知層、網絡層和應用層,每層都其相應的標識。區別于互聯網的標識服務技術,首先,物聯網中涵蓋的標識類型更多,當前國內外主流的物聯網標識體系包括了EPC、Handle、OID、Ecode、uCode、mRFID等。其次,應用場景也更為復雜,對于不同應用領域,采用不同的標識體系。此外,互聯網的解決方案僅是應用標識與通信標識間的映射,例如,通過DNS實現域名與IP地址之間的映射,而物聯網需在此基礎上進行擴展,實現對象標識、通信標識、應用標識之間的映射。例如,美國EPCglobal是目前全球最大的RFID標準化組織,其所提出的ONS(Object Name Service,對象名解析服務)是一種利用互聯網中現有的DNS協議來實現的物聯網標識解析服務。但ONS服務僅支持單一編碼標準的物品標識,即EPC碼,而無法解析其它標識體系的物品標識。再如,Handle System與uCodeRP分別是針對Handle和uCode標識類型的第三方標識解析系統。因此,為了推進使用不同標識體系的物聯網應用間的互聯互通,同時結合M2M系統智能化、實時性的需求,需要一種能夠實現與各種第三方標識解析系統互通的M2M平臺,以及提供一種兼容各類標識的標識發現的方法。
然而現有的物聯網第三方標識解析系統僅支持單一的物聯網標識查詢,不能兼容其它各種物聯網標識查詢,各種第三方標識解析系統之間也難以互通,并且現有的技術目前無法支持異構標識的識別,無法與ONS、Handle system等解析系統互通,難以滿足在不同應用中,或同一應用中采用不同標識體系互通的情況。
發明內容
本發明提供一種M2M系統與標識解析系統的互通方法以實現與各種第三方標識解析系統的互通,達到兼容多種標識體系的功能。
第一方面,本發明提供一種M2M系統與標識解析系統的互通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依據接收的標識查詢實體發送的包含對象標識的標識碼的標識發現請求,在其中的資源中查詢所述對象標識對應的信息失敗時,將所述標識發現請求發送至互通實體;
接收所述互通實體依據預設交互規則向第三方標識解析系統獲取的解析結果,所述解析結果包含所述對象標識對應的信息的地址信息;
將所述地址信息反饋至所述標識查詢實體。
具體的,所述標識發現請求中還包括過濾功能參數,所述所述過濾功能參數被配置為指示將所述標識發現請求轉發至所述互通實體。
具體的,所述依據接收的標識查詢實體發送的包含對象標識的標識碼的標識發現請求,在其中的資源中查詢所述對象標識對應的信息失敗時,將所述標識發現請求發送至互通實體,具體包括:
接收所述標識發現請求后,通過異構標識識別功能,識別所述對象標識對應的標識類型;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廣州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未經廣州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10021118.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